镜头下的养娃日记
查看话题 >也许你的小男孩会喜欢上给你拍照
亲手栽培一个好用的摄影师。
湾湾是平日里为我拍照的人,从2019年初开始,包揽全部照片。
不太轻松呢,
因为,
这位老母亲,特别爱照相。
关于让他开始拍照这事,我拿出硬盘追溯了一下,发现从2015年3月起,他就时常用相机做记录了。
那会儿,他三岁半。

起初的拍摄,最令小男孩享受的,应当是能亲手掌控一个神秘机器的快意:
看取景框好玩,
按快门好玩,
听到咔嚓一声好玩,
当所有的照片被放在电脑上,
妈妈说都是他拍的,
更好玩。
虽然算不上哥伦布找到新大陆,但是透过拍照,他确实发现了新的乐趣。从最初拍摄自己的玩具和狗狗,用不着衔接和过渡,就把镜头转向了我。


对一个孩子来说,照相机另一边的妈妈和乐高并没有什么区别,相机的那边,就是一个世界。
拿起相机,小男孩与陌生世界,就此产生了某种关联。
01. 一台闲置照相机,世界全都钻入了他的取景框里。
他的相机是我淘汰的,LUMIX GX1,分量重且皮实,摔过好多回的印迹十分明显,有点饱经风霜的模样。以前带它跟我出去见世面,后来又跟随着小小的他,将所见所闻用画面去呈现。
是一台有故事的相机。

某天在杂物筐里意外的翻出一张SD卡,4GB,插入读卡器发现已经没有空间。那里面是2018年底到2019年初,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他拍下的照片。
逐一浏览时,有点像是偷窥到别人的秘密,刺激中夹杂着不安。
那里面,有凌乱的学习桌面,有中央空调的出风口,有不同角度下拿好多铅笔搭出的高楼,有姥爷步行去食堂打饭时的背景和他尾随其后的脚丫,有小男孩不同神态的自拍,当然少不了他的狗狗,除此以外,还有偷偷拍下的我,在我最失神的日子。

太匆匆,所以没有留心。
还以为记忆出现了断层,把有些日子,糊里糊涂的弄丢了。
一张张的看,真像是翻开了《LENS》里某一篇带着回忆色彩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光线模糊、构图随性的画面,但凡润色以文字,一个七岁男孩的敏感与心事重重,就会无所顾忌的浮出水面。
他在试探性的靠近世界,也在小心翼翼的阐述自己。
02. 利用他的身高与拍摄手法,总是能得到想要的照片。
我尤爱一晃而过的欢快瞬间,也喜欢自己在画面中看上去个高腿长。有意思的是,让湾湾拍照,他无须刻意,就可以拍出妈妈想要的照片。
他钟爱连拍,而且“机位”不高。


连拍是捕捉瞬间的最好方法,对孩子来说操作简便。妈妈只管旁若无人的做自己,等到重新回看时,往往可以找到一两个惊喜。其实摄影大师和他的模特们,在棚里做的事情,和我俩也差不离。
毫无疑问,放低机位可以收获长腿。
以前湾湾的个子矮,即使把相机举得高高的,也刚好到我的肚脐。现在身高130,每每拍照时反而愿意蹲下,用他的话说,比较“不累”。


虽然看上去过程颇随意,其实他心里有数得很。有时快门声会突然停止,只因为觉察到之前的几张不甚满意。接着一边检查,一边碎碎念“坏了,刚才这几张没照到鞋”。
他太了解妈妈了,知道妈妈总想记录下全身的穿搭。
03. 付出一点钱,让他把拍照当成“工作”来对待。
我请他照相,每月支付20元,数量不计,等同于“月费”。
为什么付钱呢?
让他像打工一样看待。
在湾湾妈妈的逻辑里,做家务不需要付报酬,那是家庭成员有责任参与的活动。倒是拍照这样的事情,是我有求于他,需要他为此付出额外时间,所以我愿意买单。
20元这个数目,是妈妈单方面定的,他满意得不得了。即使参与一次公益活动或是为好友准备一件礼物,都有可能花掉好几个月的收入,但是他很清楚,比起压岁红包,这笔钱稳定,更何况,他已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按劳取酬,这里面,还有一份荣誉感。
04. 每一次举起相机,背后都是对事物的观察和对美的鉴赏。
湾湾为我拍照时,很有主张,愿意尝试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有时是把相机倾斜过来,有时是在我做着什么时,恶作剧般的偷拍。
做数学思维题常常转不过弯儿,但凡举着相机就变得思路大敞,
跟我真的很像。
前些日子他陪我从书店买回一本《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对着封皮,小男孩有两秒钟出神,然后告诉我:“是不是有点像‘毕加索——一个天才的诞生’?”
嘿,风马牛不相及的俩桩事。我听完,只觉得,找到某种“关系”从而拉扯到一起也挺有趣。它说明了,有些见闻,真的留在他的脑海里。

平常的日子,我和他一同看展,一同追陈丹青的《局部》,抱回来一大撂木心和陈丹青的新书,他坚持要当拆塑封和最先翻阅的人,然后就见他一边翻看,一边申诉封皮上木心的“病句”种种。
是呢,这正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
还在路上。
(完)
原文出自公众号:也许你的小男孩会喜欢上给你拍照
(因为公众号已迁移,如想关注,请扫描下图或搜索:Lady in forty)

也许你还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