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爱与性的脚本
01丨脚本设定
阿里萨说自己等了费尔米娜半个多世纪:51年9个月零4天。
与此同时,他和622个女性发生关系,并一一记录在25个本子上,起名:她们。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这个看上去显得矛盾的点上。有两个代表性的声音:一是,觉得这样的爱情一点都不值得歌颂,说得自己多深情,其实什么事也没耽误;
另一个是,觉得说出前面一个观点的人恐怕还没接受过生活的毒打,脑子里只装得下纯爱故事,还是太年轻。
聚焦在一个点上的时候,容易让故事变得单一,但这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并不是只讲一个故事,它涵盖了太多和爱有关的形式。虽然在这许多的爱中,并没有一个是身体和精神都始终如一的。
李银河老师在《李银河说爱情》这本书里,讲和婚姻、出轨有关的话题时提到一个观点: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或只与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不符合人性。
“人性”这个词用在这个语境里让我觉得特别震惊。
站在它的对立面来看,即身心始终如一反而成了反人性的个例。
另外有组数据,出轨率在几十年前,男性遥遥领先于女性,但近年来,女性终于追上了男性,结婚的男女双方出轨率都在40%左右。且不止中国,很多国家的这项数据都在40%左右。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内容不是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意淫的数据,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根据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
既然具备这样的现实土壤,回头再看《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抛开一些道德上的评判,转而换个角度去解读?
这又涉及到《李银河说爱情》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词:脚本。
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脚本去爱,有的人觉得一生只能爱一个人;有的人觉得爱欲可以分离,上半身是精神之爱,下半身为肉体之爱;有的人觉得可以同时爱很多人;还有的人觉得自己可以和很多人发生性行为,但心里只爱一个人……
不同自我意识中关于爱和性的脚本,会让人有不同的行为,而只要行为符合自我脚本设定,在对应的行为出现时,便不会对自我产生道德上的批判。
02丨阿里萨的脚本
阿里萨在年轻时和费尔米娜短暂相爱,可当他还沉浸在这份感情里的时候,费尔米娜却觉得他不像一个真实的人,只是一个影子。
她对这场爱恋的注解是:这一切只是幻觉。随后迅速斩断和阿里萨的关系,不久便和一个风度翩翩年轻有为家世显赫的医生结了婚。
伤心的阿里萨坐船离开这座城市,心里发誓要为费尔米娜守护自己的童贞。
这是他最初的脚本:爱性合一。
但在船上的一个夜晚,阿里萨突然被一个女人拉到船舱强奸了。
这次事件带给他的感受是:原来世俗激情可以缓解他对费尔米娜的思念。
到这里,阿里萨原来给自己设定的脚本被推翻了。然而这种推翻并没有给他带来痛苦,反而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找到一个拯救痛苦的灵药。
他决定返回原来的城市生活,有费尔米娜城市。
接着又发生一件事:战争期间有个寡妇的房子被炸,阿里萨的母亲把寡妇送到了他房间。
这件事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之后,阿里萨开始了漫长的猎艳生涯。一共622个女人,被抽象为一个数字的很多个体并不具有姓名,只有其中少数几个被提出来作了一些叙述。
“爱欲分离”此时也不能完全诠释他的脚本,因为在这些原本似乎只为发泄肉体欲望的女人中,也有他爱上的。也就是说,他爱费尔米娜的同时,也可以爱其他人。
“我心里的房间比妓院还多。”
03丨费尔米娜夫妇的脚本
书里提到费尔米娜决定嫁给医生是因为她当时已经21岁。
翻译成现在的适用语境就是:一个女人马上30岁,一个几乎约定俗成的嫁人年龄(甚至更早),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男人,生出一种过了这村恐怕没这店的紧迫感。
不知道有没有爱,但觉得需要婚姻的时刻到了。
费尔米娜丈夫对爱的解释是:婚姻里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这个外形、风度、学识、家世、事业,方方面面都无暇的医生,外人眼里近乎完美的择偶对象,在和费尔米娜结婚后,出轨了。不仅是超出别人的预料,更超出他自己的自我设定。
而费尔米娜所认为的,需要在某个界限年龄上选择一个人嫁掉,并借此获得可能得到的幸福,也不见得真的实现。
脚本设定是一回事,脚本的实施又成了另一回事。
04丨求而不得
阿里萨说自己一直爱着费尔米娜,或许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她。假设当初他和费尔米娜走到了一起,不见得他不会像医生一样出轨而使费尔米娜痛苦。
费尔米娜在婚后,融入不进家庭生活,和婆婆小姑子的矛盾以及丈夫的不作为都让她灰心,也只有这种失意时刻她才会想起阿里萨,想着如果当初选择和他在一起,会不会更快乐?
阿里萨在费尔米娜丈夫死后终于和她走到一起,两人在船上时,传来他猎艳生涯中第622个女人自杀的消息,虽然女孩没有留下任何将自杀行为归因于他的证明,但他很清楚自己在这件事上难辞其咎。也是这时候,他才确定自己爱她。
每一个认为自己爱对方的场景都是“得不到”或者“不可能再得到”。
不是那个人真的够好,而是因为那个人没有机会和你继续过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他就像墙上的一张画,永远定格。
所有的脚本设定最后都输给自己不可能再实现的、留有想象空间的爱情。
但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对各种脚本有所了解,在事情的发展超出自我脚本设定时,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包容度以及更强的承受力?
看过马尔克斯的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就会知道,《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小说是根据马尔克斯父母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中间也穿插了他自己的经历。
现实中他的父母冲破阻碍在一起并生儿育女,但这并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局。
婚后马尔克斯的父亲对妻子不忠,有私生子。他的母亲,一个骄傲、嫉妒心强的女人,在痛苦挣扎后,把他父亲的私生子接回家,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让跟我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散在外面。
我觉得马尔克斯是把他父亲这一个人分离出两个形象来进行小说创作,既然现实中冲破阻力的爱情最后也会出轨,那不妨在小说中假设一下,青年时期热烈恋慕却被无情斩断的爱,会怎样?
有外界阻力的感情往往更显顽韧,而相对风平浪静的日子却生出别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