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身上全是知识分子缺点的中年油腻男 凭什么被那么多人喜欢
我是信奉颜值即正义的。
极少时,会有例外。
01
逃离时代的许知远 城府又天真
对一个公众人物的喜好,从来没有这么波折过。
十三邀已经做到第二期,最火的时候才认识他。
一个作家,以采访者的身份出现。换来一个个像我一样新闻从业者眼里的诟病和谈资。(新闻人的素养之一:评论任何事或人,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起初说,与马东那次是史上最尬聊的一次访谈;之后发现,次次都很尬。
我带着知识分子固有的偏见和傲慢,“判决”许知远——技巧拙劣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
要逃离这个时代的许知远,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和若有若无的痘印出现在镜头里。
如果有时候,你发现你爱上一个你讨厌的人,这才最要命——周星驰说过这样一段话,很经典。
许知远的灵魂,的确过分有趣了。我很少在公众号中非常强烈地标榜,喜欢谁。可,许知远值得。

许知远的可爱在于真,他是这个时代的守护者,为你我守护人性最初的纯,最后的真。
他有很多偏见、固执、情绪、抱怨,因为他爱这个时代,爱之深责之切,亘古不变;相反,马东,他们才是极端悲观主义者,他选择了妥协。
选择坚持,需要更大的勇气。
(关于马东和许知远,可以点击《朴树的歌顾城的诗》这篇文章看看)

许知远集合了知识分子所有的优缺点。他说:对于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更容易通过思想的抽象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智力上的傲慢。这种傲慢会妨碍你去知道很多事情的层次。
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具有明显的精神洁癖和对某种价值观的偏执。这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宿命。
刻薄又孤独,
局限又包容,
固执又自由,
城府却又是天真。
在那些防御性很强的嘉宾面前,许知远的缺点暴露的很充分。引导性明显的提问,被打得神行俱散。这个时代,清醒的智者是少的。
我在几次回看后惊觉,许知远的提问富有时代下的尖锐和深度。是人们内心都在探寻却不愿承认的小阴暗,是这个时代的顽疾。
那么多人都喜欢许知远,比如马东、李诞……不是没有道理。
02
《十三邀》之后 我们一起来聊聊艳遇吧
精致和粗鄙,许知远一直企图将时代引入他倡导的文化主流中去。
马东说:我们曾经精致化过么?这世界上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剩下的95%的人就只是在活着。你自己是那百分之五,你就关注你自己的百分之五就够了。
可是,许知远不信。他要让那95%的人提高素养,去粗鄙化。
我喜欢这个不合时宜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也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他用自己的抽象定义成功,并且不加掩饰地拷问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不惜将自己的缺点暴露于众。这种伤敌一百、自损八十的做法,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
可是,许知远没有停下脚步,他依然保持着完美的理想主义,像一个赴死的勇士,一往无继。
《十三邀》之后,他开了单向街书店,只卖他喜欢看的书,也如人所料,陷入经营危机转而发起众筹;他又开了几个音频节目,在这样一个娱乐化时代,当然也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不足以带动流量。

他的视频节目像写书一样,一边抒发内心的感悟,又一边又质疑自己的感悟,并提出新的角度来试图解决自己的困惑,解决不了的时候也会质疑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价值。
他不停的寻找答案,又不停在推翻自己的认知。从未停止思考。
最近他又推出了《艳遇图书馆》,其实这个艳遇不带色情的意味。许知远又一次自我地分享自己喜欢的一座城市、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一首歌。
听起来,文艺又小众。

03
带你去全世界 你能告诉我心里的话喜欢的人吗?
许知远与泛信息概念背道而驰,节目需要细细品。
我坚信文字,是可以传递温暖的;
不需要表情,或是任何辅助。
所以,我想好好花时间去呈现一组文字,带你在家里看看世界。
那里有我们喜欢的城市、女人、男人和歌。
当然,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你喜欢的城市、喜欢的人、心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