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峰绝技,也需深刻之“心”——关于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弹斯克里亚宾的现场
本篇是星海音乐厅约的现场录音评论,关于2015年,普雷特涅夫来演奏的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Op. 11。目前他们这个现场录音回放栏目真的很值得关注,在星海的公众号上可听音频,开放两个月的版权。
张可驹
某些演绎者试图左右逢源,却终难以给人留下印象,另一些人哪怕弹出你不喜欢的演奏,其中也有让你久久难忘的东西。去年普雷特涅夫来弹独奏会,一度是我最期待的现场,听后却有些失望。但不能不说,他演奏中的很多东西我永远无法忘怀。
2015年,钢琴家首次来国内弹独奏会,成为一时的盛事,可惜那次我错过了。去年想弥补却失望,怀疑先前先前的现场是否也被过誉了?直到星海音乐厅发出2015年的现场录音,我才知道原来那次他演奏得比去年好得多。尤其是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Op. 11,普雷特涅夫的演奏展现出真正的他,那位当代巨匠钢琴家的身影。

在“技巧出色”的形容大大贬值的今天,普雷特涅夫绝对是在世的钢琴家里面拥有最顶尖技巧的人物之一。人们从狭义的角度理解钢琴演奏的技艺,可能局限在错音很少,弹得很快,连续八度够快、够响、够刺激等方面。然而,深层的技巧其实牵涉到钢琴演奏的每一层面。
音色之美,细腻的色调与力度层次,音符的连接,把握层次等等,都是霍洛维兹这样的超技巨匠孜孜以求的事。正如霍大师本人指出,听众通常只将刺激性的技巧当技巧,自己苦练音色,琢磨乐句的呈现,他们却不识这等苦工。杰出的钢琴家对于音乐表现技巧都有各自的用心,但在此背景之上,普雷特涅夫依然显得特别。或许,至少在后里赫特时代,他已接近某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问题在于,哪怕技巧之高绝让钢琴家近乎随心所欲地呈现各种效果,也要看是怎样的“心”最终将它们整合为一?普雷特涅夫去年让我失望之处,恰恰是整体的音乐表现沉溺于个性化,却未必能自然地表现作品。2015年的贝多芬就好得多,斯克里亚宾的《24首前奏曲》中,听者就更能感受到演绎者同作曲家的心灵有如此深刻的共鸣,是这样的深入而得当的理解,将一切技巧成就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普雷特涅夫由此弹出一派巨匠风采。录音中听来已然如此(当然录得很好),现场领略,恐怕真得如醉如痴。

他先声夺人,弹第一首前奏曲时,听者就不能不感叹:实在太美了。钢琴虽不用像提琴那样时刻把握音准,却是一件很难弹出独特音色的乐器。在钢琴上呈现演绎者的标志性发音是了不起的技巧,普雷特涅夫手一下去,钢琴的声音就完全被抹去了敲击性,那种颗粒分明,却无任何粗糙棱角的音粒,那透明而有变化幽微的色泽,瞬间将听者笼罩在强大的音乐表现力的世界中。看他演奏是很大的享受,不是因为钢琴家的姿势如何优美,而是由于他动作很小,目睹那种仅是手指轻轻一碰,种种细腻的质感就能立刻灌满整个大厅的绝技,真是太过瘾了。对于音符的连接也是,听他演奏,真的感觉什么歌唱线条都能编织出来。
然而,去年我且听且看,固然为顶尖的技巧佩服不已,听到钢琴家的个性表达,却不能不由隔膜而陷入失望。异常频繁的快慢变化,似乎希望将莫扎特弹得“活泼灵动”,最终却不能免于夸张,旋律线也失去自然。有意思的是,就原作而论,莫扎特的音乐具有最高度的自然和简洁,而斯克里亚宾常常被认为是由浪漫滑入神秘,甚至于疯狂的境界。普雷特涅夫弹斯克里亚宾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夸张的速度变化,或其它突显“个性”的处理。正相反,他收敛了一切刻意的弹性速度,力度方面也较保守,转而追求音乐最单纯、优美的形态,在旋律与节奏感方面,无不贯彻这样的宗旨。以纯粹的浪漫“心”,运用顶峰超技,音乐形象最自然地耸立起来,钢琴家的巨匠身影也无可置疑地出现了。

第一首很美,但这只是开始。第3号前奏曲中流水般的音型,普雷特涅夫触键的透彻,每一音符都那么讲究,力度、色彩的均匀真正是无暇的惊艳。还有第12首,那神秘而深情的美,普雷特涅夫正如他的伟大前辈们,让你感到触键之美本身就蕴含了深度。他连接音符,把握线条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这是真正的俄国学派的要件,既要让钢琴歌唱——弹出绝美的歌唱句,又要让琴说话——弹出雄辩而丰富的表达性。这种造句的艺术,普雷特涅夫演奏Op. 11的录音可谓兼容并包。
第9首前奏曲中,配合绝美的触键,钢琴家编织抒情线条不仅得心应手,临近结尾的放慢更是神来之笔,宛如人声的缓急而丝毫不显造作。第15首,他塑造高音区的旋律时,将音符的间距拉得很开,好似某种留白,大胆而极有品味。第21首,那沉入梦境般的旋律与情境,大师刻画乐句的漂浮感,触键和气息的把握让人别无他求。此处的句法控制,仿佛游丝一缕,实则把握精深。
在触键同句法皆臻顶尖的情况下,普雷特涅夫把握音响的层次,复调声部的关系,种种微妙的光影变化,“精妙一时不能尽”。在较为戏剧化的前奏曲中,钢琴家没有选择弹出巨大的力度,但这是他选择的不为,而非技巧局限的不能。从我现场聆听的效果而言,普雷特涅夫弹出极充实的强音绝对不在话下。但此时,他将每一首前奏曲的意境综合考虑,色彩、力度、线条浑然一体,力度的表现必然以句法的雄辩为基础。最终,钢琴家将这样的综合性带出单独一首前奏曲的范围,塑造出Op. 11环环紧扣的整体意境。就这套作品而言,当晚星海音乐厅的演奏在当代难逢敌手。

结合我的现场体验,简直怀疑:这真是同一个人在演奏吗?或许只能说,斯克里亚宾Op. 11是真正贴合普雷特涅夫的作品,他的“心”能够与之有最真切的共鸣。而我所听到的莫扎特与贝多芬,只有技巧的超凡,而缺少这种真切,因此也就很难真正感动我了。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