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做的是否就是有节奏的展现众生相
进来事情太多,潦草的记录一下。
我的项目一,独立短片的项目。项目一的开头十分痛苦,思来想后,左思右想,不乏熬夜哀叹,最后定下来的主题是“众生相”。定下来之后,我一度非常满意,认为这就是我想做的,但现在发现,这个主题涵盖的东西有些太过于大,就像我定下来的主题是要做“好东西”一样,这样的大。
想一下,所有电影在展现的,可能都是“众生相”。这个感觉来源于看了《一一》。《一一》真的是一部佳作,我一个月前才第一次看,实在惭愧,但以我的经历,即便是半年前,想必我也是看不进去这部电影的。所以,我运气很好,某种程度来说。
所有电影都在展现“众生相”,我以为,可能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是群居动物。拥有思想后,人类的思想依然想要群居,但人和人的思想是绝对的相互隔离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其他任何一个人,但我们一直在渴望理解其他的人。能理解其他人,就像延长了自己的生命一样。再者,思想本身就像一个独立生命体,他活下去需要养分,这个养分就是新鲜的信息,或者说新的东西、没见过的东西。这两个根本的需求是我目前想到的,不知道之后会不会有新的感受。目前,基于这两个基本需求,“众生相”就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必须是我们唯一能理解的人脸,众生相中的越是奇特的脸,越能满足我上面说的第二个需求,猎奇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来的快来的猛,效果很好。基于此,我要玩儿命在众生相中挑出最美里精致的脸蛋,最痛苦挣扎的脸蛋,最享受惬意的脸蛋,最丑陋鄙俗的脸蛋,等等,这是在展现众生相,这样很好,我也很爱看。只是对于这种满足可能会为了刺激而刺激,从而变得非常空洞,就像灭霸捏碎地球时我一点也不担心;但《一一》中婷婷的自责,却让我心疼到半夜。对于第一种需求,理解的需求,在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这个规则下,想要满足这个需求很难,我们要花费多久的经历才能理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一丝心情啊。我看到这个女人很伤心,因为她的孩子死了,我想要理解她的伤心,想知道她有多伤心,那我需要走过去和她搭话,和她成为朋友或是家人,再和她在一起生活多年,才能理解一些她那一刻的伤心。这样的理解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却能在我心中停留很久,给我心灵更深处的触动,让我的生命真正得以延长。其实不需要在众生相中寻找什么样的特点的脸,任何一张脸的喜怒哀乐,都会打动我们。但是对于这种满足,可能会过于平淡,让人觉得无聊,失去耐心。所以要把以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有艺术,有音乐,可以做到这样的事。用经过艺术加工的情节,再加上音乐和画面的巧妙'安排,掌握好其中的平衡,就是我意思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