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译【保罗西蒙传】第十七章 新波西米亚人
著:Marc Eliot
译:高穹
第十七章 新波西米亚人
1992年1月,50岁的保罗·西蒙完成了四年内的第二次世界巡演。簇拥在他周围的人潮逐渐散去,身边也没有了阿谀奉承,弥散在他蒙托克家中那寂静的声音被放的越来越大。虽然之前他曾为独居生活带来的消沉意志所困,但这次不会了。他回来了。
保罗越来越适应纽约的生活,他不再一心只想逃离。多数时候他都住在曼哈顿西区的公寓里,和朋友们联络下感情,重新体验街头盎然的生气。有天他打开邮箱时,发现了一张英国寄来的再版的西蒙&加芬克尔唱片老歌集,他意识到这对组合的流行程度依然不减当年。先不提这张专辑的名字——《西蒙&加芬克尔权威精选》(The Definitive Simon & Garfunkel),但它却是收录了这对二重唱最棒的那些歌,其中有些有二十五年的历史了。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不久以后,音乐电视(MTV)想请保罗商量开一场不插电演唱会。这档节目要求摇滚巨星们用原声乐器演奏,并详细跟观众聊聊自己的每首作品。认真考虑了一番后保罗接受了节目邀约。1992年3月4日,保罗在离皇后区不远的考夫曼·阿斯托利亚(Kaufman Astoria)影视厅录制了MTV不插电现场。此次面对现场观众,保罗唱了21首歌,但最后这期一小时的节目只保留了其中10首。
和保罗一起参加录制的还有他多年来录音及巡演合作伙伴们:雷·菲力(Ray Phiri),文森特·恩古尼,约翰·赛洛万(John Selowane),阿曼德·萨贝尔(Armand Sabal),史蒂夫·盖得,托尼·塞德拉斯(Tony Cedras),明戈·阿罗约(Mingo Arauijo),西罗·巴普蒂斯塔(Cyro Baptista),理查德·蒂(Richard Tee)。这是蒂和西蒙的最后一次合作。1993年7月21日,蒂因前列腺癌去世,他和保罗多年硕果累累的合作就此结束。现场音乐总监为罗伊·海利。
音乐电视三个月后上线了这期现场。曲目很好的平衡了西蒙&加芬克尔时代的歌曲和保罗单飞后的歌曲:《生逢其时》、《我和胡里奥逛学校》、《雅园》、《多年之后依旧疯狂》、《罗宾逊太太》、《忧郁河上的桥》、《如此之对》、《泡沫中的男孩》、《子夜时分》、和《归途》。不管在录制现场还是在后来的精简版中,保罗都没有演唱西蒙&加芬克尔的代表作《寂静之声》。他这么做是有意为之。他个人的演唱和他原声乐器的演奏技巧才是不插电现场的重点。一场室内小型音乐会,而非大舞台或体育场的大型演唱会,才能更凸显他的木吉他指弹风格。对新一代的音乐电视观众来说,这次节目也是一个认识保罗和他重要性的绝佳机会。
这次演出周边辅助设备也安排的非常到位。新版的西蒙演唱会现场的视频和卡带都卖的十分不错,超过了在英国和美国再版的精选集。
参加完不插电现场后,保罗的曝光度愈加频繁,但和此前不同的是现在他不再是独自出没,艾迪·布里克尔(Edie Brickell)开始陪伴在他身边。
保罗是在1990年认识布里克尔的。当时他重返《周六夜现场》参加节目,当天节目的音乐嘉宾是艾迪·布里克尔和她成军于达拉斯的另类摇滚乐队新波西米亚人(New Bohemians)。在当时的流行音乐氛围中,布里克尔的乐队以复古出名,保罗被他们的现场控制力所感染了,他自己也被一身新嬉皮打扮的艾迪和她的嗓音所征服。艾迪和乐队当晚演奏的是他们1988年首张专辑《瞄准星星上的橡皮筋》(Shooting Rubber Bands At the Stars)中的《我就是我》(What I Am Is What I Am)。这首歌和保罗那时的作品有许多共通之处。

直播时,保罗正站在一台摄影机旁,当控制室把信号切换到另一台摄像机时,开心的保罗蹦到了那台没有信号的摄像机前,他的这一举动吸引了布里克尔的注意力。这个校园里最酷的女生是摇滚世界里的另类,她就像是流行领域中身着铁胸衣的麦当娜,似乎有能征服一切节奏和韵律的决心,但她居然对保罗动了心。后来她回忆说:“我看见他时被他搞得心烦意乱,歌都演砸了..那是我们第一次目光交流”。
之后不久二人开始约会了,在保罗从非洲和南美回来后,他们又相聚在录音棚里。随后布里克尔和新波西米亚人跟着鲍勃·迪伦一起巡演。这支被称为“新波西”(New Bos)的乐队吸收了许多六十年代民谣乐的元素,他们的配器以原声乐器为主,歌曲有强烈的歌词导向,且非常感人,他们的歌曲中也暗含一些政治元素,正是他们这种极简主义的曲风吸引了保罗,也吸引了迪伦。
随着保罗巡演的结束,他和布里克尔都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但布里克尔乐队的一位乐队成员因枪击事件丧命,此后的二人才有在一起的时间和欲望。1992年5月30号,26岁的伊迪·布里克尔嫁给了50岁保罗西蒙。二人在保罗蒙托克的房子里举办了婚礼。六个月后,她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阿德里安。
第二年,他们头一次以夫妻的身份参加了威利·纳尔逊“六六大顺”(Big Six O)的六十大寿演出,他们和威利一起演唱了弗里德·罗斯(Fred Rose)那首经典的《雨中哭泣的蓝眼睛》(Blue Eyes Cryin’in the Rain)。随后,保罗一心扑在了家庭上,这是他第三次尝试去解开自己对婚姻的心结了,事实证明全职丈夫和父亲生活也非常有趣。他爱把孩子高高举起,这样轻松的家庭生活十分惬意。
心有灵犀的阿蒂也再婚并有了孩子。他和保罗又重归于好。新家庭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二人年纪都不小了,他们不再那么冲动,也不再需要再向对方证明什么,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1993年9月,继英国版《保罗西蒙编年史》(The Paul Simon Anthology)成功后发行后(在此之前意大利出版过一版未授权的汤姆&杰瑞组合金曲,其中收录了保罗和阿蒂在《寂静之声》前的所有歌曲),华纳公司出版了另一张保罗的精选集《保罗西蒙1964-1993》。为了庆祝这张专辑的出版,也为了给自己热衷的公益项目募集资金,保罗再次决定开启一场为期四个月的世界巡演。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巡演他邀请了阿蒂,但最震惊的还是阿蒂本人,迫切的再想再次和保罗合作的阿蒂立刻答应了。
巡演在被誉为“百老汇正统”的派拉蒙剧院拉开了帷幕,这里的演出持续了一个月。派拉蒙剧院位于1650大街和布里尔大厦旁,多年前创作者保罗曾在此努力打拼过活。但现在站在这传奇不夜城中的他已经是位大明星了。这次和保罗合作的还是他那多年的老搭档,但团队也吸纳了一些正冉冉升起的新人:史蒂夫·盖得,麦克·布雷克,文森特·恩古尼,阿曼德·萨巴-莱科(Armand Sabal-Lecoo),托尼·希德拉斯,雷·费里,约翰·赛罗瓦尼,明戈·阿罗约,克里斯蒂·波蒂(Chirs Botti),巴尼·雷查巴内(Barney Rachabane),和声伴奏朱丽·沃特斯(Julie Waters)。这些百里挑一的音乐家组成的豪华演出阵容会为整个巡演提供支持。巡演部分场地在加拿大,最后一站则在东京。其中几站时,他们根据现场条件,还请来了雷村黑斧合唱团,欢乐之云(Mighty Clouds of Joy)合唱组合和菲比·斯诺。演出曲目囊括了保罗生涯中所有重要作品,阿蒂会适时地与保罗配合演唱。
这种“客串嘉宾”唱完自己的歌就走的新型演出创意是保罗早在巡演前就计划好。多元且优秀的歌手和音乐人本来就极富魅力,与保罗交替登场的他们为演出带来了更多的吸引力,精心设计的舞台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剧场演唱会风格。以往那些不是逢演必看的观众往往不能兼得“音乐”现场和“摇滚”现场,但此次尝试却突破了百老汇的传统。保罗在派拉蒙剧院连续演出时,会邀请不同的音乐人到场,他很多天才的朋友渴望能在现场唱上一两首歌,保罗这一创举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成型的。
这个概念最早于1992年开始实施。当时保罗在社交聚会上认识了西印度群岛诗人和剧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当时两人聊起了保罗创作录制《雅园》时的经历,保罗后来说:“
那几年我认识了德里克·沃尔科特。我在制作《神圣节奏》时就读过很多德里克·沃尔科特的诗。我一般早上10点开始工作,从10点到下午3,4点的样子,接着我会午间休息一会。除了打电话,看报纸,休息时我就会读德里克的诗,因为这样我可以维持自己对南半球的感觉…
后来我们彼此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沃尔科特在92号街有个读书会,我就直接去找他了,我请他来到我的录音室,我们就成了朋友。他在波士顿大学教书,我在他的课堂上发过言…后来我还去斯坦福大学看他排练《奥德赛》,所以他知道我的音乐和这有关,他对音乐也很有兴趣,他刚好在和写过《头发》(Hair)的格尔特·麦克德蒙特(Galt Macdermot)一起创作。他们的作品叫《钢铁》(Steel),关于钢鼓的作品。差不多那个时候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很谈的来,所以我们一直在想能不能一起干点什么 。
沃尔科特的获奖戏剧改编自《荷马史诗》,讲的是精神和肉体的远征。保罗在《雅园》中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他去向摇滚圣殿雅园的精神旅程也是一场奥德赛远征。保罗被沃尔科特富于当代文化精神的神秘象征主义表现所打动,当沃尔科特以诗歌和剧作赢得1992年的诺贝尔奖时,保罗大受启发。沃尔科特在非商业剧领域耕耘多年,创作了二十多部戏剧,他也很期待一部能联通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新剧,让他能名利双收。保罗认为和沃尔科特的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长久的事;沃尔科特的意义远不止好听的歌曲那么简单。

反过来,沃尔科特也曾被保罗的《雅园》所征服。
保罗在结束1994年的联合巡演后,就开始着手帮助妻子制作她的首张个人专辑《摄下美好清晨》(Picture Perfect Morning)。保罗为其中几首歌编曲,也亲自上阵演奏原声吉他,制作人同样是罗伊·海利。同时保罗也在盘算他新概念的可能性。每当他和沃尔科特在一起时,他们都会讨论要创作一部更市民化的百老汇摇滚剧。保罗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主题,他想讲述他在50年代成长所遭遇的街头暴力。讲的是在猫王按下按钮之前,比摇滚男孩们早一辈的浪漫而又无可救药的暴力青年的轶事。
基于1989年的一部音乐片,我开始考虑斗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纽约化的故事,音乐氛围很好。这相对于为我转型音乐剧做了个试验,故事所呈现的视角会来回的在波多黎各和纽约间转换。
我非常想创作一些50年代的歌曲,我也想写一些拉丁风格的歌,这些都是我成长时纽约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异域感的亚文化。我曾在我的作品中加入过巴西打击乐和非洲吉他,谱写波多黎各音乐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
正是此时保罗迸发了创作《斗篷人》的灵感。2007年12月,他在《企业周刊》的采访中说:
我从没有觉得写一部(百老汇)剧会多有趣,但在《雅园》巡演时我的想法有了变化。当时米娅·麦克巴,休·马萨克拉和雷村黑斧合唱团和我一起演唱,我们就像一出戏里的很多角色那样能唱出很多的声部,虽然没有情节,但有个共同的主题:南非。我觉得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戏剧的话,我会乐意去试试。
保罗已经开始构思一部关于纽约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少年杀手的音乐剧了,《纽约图片新闻》曾臭名昭著的萨尔瓦多·艾格伦(Salvador Agron)拍摄过一张封面照片,照片中的艾格伦看起来兴奋异常。连标题保罗都想好了,就叫它《斗篷人》(The Capeman)。
对所有从事过百老汇相关产业的人来说,一个走出自己安全区的摇滚音乐人想排一部戏剧的想法多少有些不自量力。那时,百老汇的人依然鄙视摇滚乐,自1992年谁人乐队的百老汇新剧《汤米》大获成功后,过渡的编舞,艳俗的服饰让这股风气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类似的摇滚剧有:1993年比利·乔和崔拉·夏普(Twyla Tharp)的《破浪而出》(Movin’out),ABBA乐团2001年的《妈妈咪呀》(Mamma Mia,最早在伦敦西区演出),德斯·麦克纳福(Des McAnuff)2005年的《泽西男孩》(Jersey Boys,故事基于四季合唱团的事迹改编,由鲍勃·加迪奥和鲍勃·克鲁创作)。这些舞台剧虽然非常写实,但都经过美化加工,都没有染指百老汇和摇滚乐之间的困境。《泽西男孩》在上演后很快惹恼了纯摇滚爱好者,一向温文尔雅的电台音乐爱好者和流行音乐专家,婴儿潮一代反文化运动的公开代表人物文·斯科爱莎(Vin Scelsa)在他的广播中抨击《泽西男孩》是“四季同性恋乐团”。
保罗也对用加芬克尔的歌给音乐剧舞蹈演员伴奏毫无兴趣。这些手挽着手,从舞台跳向热情观众怀中的演出票价100美元。他要写一部比他以往任何作品都还激进的作品。为百老汇创作只不过是试验性质的,是一个发掘和拓展他艺术潜力的好机会。
在沃尔科特的帮助下,保罗构思出了一部真正的“剧本”,它类似莱昂纳德·伯恩斯坦/亚瑟·劳伦(Arthur Laurent)/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这部爵士音乐舞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但又有所区别。当年上映时,这部戏曾惹恼过五十年代末期百老汇的巨头们。虽然他们承认青少年犯罪的客观事实,但把此类行为搬到日不落大道的舞台上却让他们感觉不快。
现在,传奇般的《西街故事》和它带给百老汇的争议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保罗觉得他和沃尔科特的作品甚至可能会超越《西街故事》。
保罗对自己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抵制毫无概念。百老汇依然被大佬们像守着自留地一样所把持;保罗和他们之间的界限就像在公园里各走各路一样的明显。
在沃尔科特的帮助下,《斗篷人》的故事慢慢成型了。故事以文字和比喻勾勒出少年犯萨尔瓦多·艾格伦的早年生活,并通过精神和情感两条线索展现出艾格伦最终的救赎。
现实中的艾格伦是个波多黎各裔的孩子,他继父是一个浸信会教徒。艾格伦早年进过少管所,十六岁的他外号“总统”(Prez),是一个靠勒索敲诈起家的波多黎各的街头帮派的头头。这个帮派外号“吸血鬼”,因为他们身着的斗篷里都有一块血红色的内衬。挪威帮是吸血鬼帮的死对头。一天晚上,艾格伦和他吸血鬼帮的成员在街头找挪威帮寻仇。其中一位名叫托尼·埃尔南德斯(Tony Hernandez),因为他经常带着一把削尖了头的雨伞,所以人送外号“伞人”(Umbrella man)。他们在路上遇到了两个城里回来的大学生,对峙时艾格伦突然抽出他的墨西哥匕首刺死了两人。许多人都目击了这次谋杀,艾格伦很快被逮捕。艾格伦犯罪时正是纽约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节奏布鲁斯和嘟哇音乐刚刚开始风靡。包括脾气暴躁的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和焦虑的市长小罗伯特·F·瓦格纳(Robert F.Wagner Jr)在内的所有政府人员都觉得二者之间有联系。艾格伦的逮捕,审判和服刑煽动起了潜在的种族歧视,一场反波多黎各人的活动开始在全市蔓延。在这个背景下,艾格伦因谋杀而被定罪。

这起案件并不是头条新闻,当艾格伦成了纽约历史上被判处电椅死刑的年纪最小的人时,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主义者都觉得这起案子都大有文章可做。审判中,艾格伦大声的向法官咆哮,并向媒体大吐苦水:“我并不在乎我是不是被烧死,反正我妈妈会管我的”。这句话激怒了在场的所有人。[1]
在死囚牢中,艾格伦被关了数年,许多同情艾格伦的人声称他童年的贫穷经历是他成为凶手的主因。艾格伦的遭遇引发了一场关于死刑的国家辩论,人人都敬仰的艾莲娜·罗斯福(Eleanaor Roosevelt)成为了怜悯派的代表,她建议州长洛克菲勒考虑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位向来不愿妥协的州长一直非常都想入主白宫,他需要得到罗斯福太太的支持。1962年,在艾格论死刑执行前的6天,洛克菲勒极不情愿地将他的刑期改判为二十年。
在漫长的刑期里(后来刑期又被州长休·卡雷缩短,他允许艾格罗搬到一处过渡教习所,艾格伦在这轻松逃跑了,他这次越狱之旅成为了舞台剧的重要元素)艾格罗没有再进行过暴力活动,他表现出对曾经罪行的悔恨,成为了一名模范囚徒,他还参加了监狱的培训过程,这些都让他挽回了些生命。他在新新监狱服完二十年的监禁后最终在1979年被释放。七年后,离自己四十岁生日只差两天的艾格罗贫病交加,伤心而孤独的在布鲁克斯区死去。
现在保罗决定把他带回现实,演出会一周上演8次。
[1] 埃尔南德斯被判7-15年监禁,他后来通过上诉减少了服刑年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