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儒家的友情观
说起“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这句话,我们可能听说过更多版本,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西汉的《礼记·儒行》还有这样:“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而且,我们知道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李世民,它重用了死敌前太子李建成的心腹魏征,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但我们要找到一个源头,《左传》的《祁(qí)奚请免叔向》就是这个源头。追溯这个源头,我们会发现比李世民更有内涵、我个人看来有着更高境界的一个故事。
这是怎么样的故事呢?话说公元前552年,在晋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晋国的下军佐,晋国最有权势的六卿之一,叫栾盈的和她的母亲栾祁彻底闹掰了。怎么回事呢?栾祁与家臣私通,此外还有说法称栾祁有意吞栾氏家财,结果让作为大家长的栾盈十分不满。但也没有马上行动,结果被栾祁捷足先登,向她的父亲当时六卿中最有权势的正卿,也就是军政最高统领,叫士匄(gaì),也叫范宣子告密诬陷栾盈谋反,最后导致栾盈出逃齐国,后又逃亡楚国。
有人可能就问了,我的脑子有点乱呀。这什么呀。母亲蓄意谋杀儿子,得到其父亲也就是儿子的爷爷的支持,这样的故事简直闻所未闻。其实不然,话说,晋国的六卿呢,这六大豪门家族一直处于激烈的相互斗争。栾祁为什么成为栾氏一族?这就是政治婚姻。可见两家的敌视,连通婚也难以化解。有人可能问,为什么,这话说就要长了。我们下次再说。
这就是第一句话,“栾盈出奔楚”的故事背景。这就是古文的精炼。寥寥数字,其实内涵极深。
这纷乱的晋国权臣局势,自然也影响到了其他豪门。栾盈出逃后,有了叛国的骂名,于是范宣子便乘机削弱其他家族的势力,其中就有叔向(羊舌肸(xī))和他的弟弟羊舌虎。原因因为这家人与栾氏交好,范宣子就诬陷它们也有这方面的嫌疑。羊舌氏中,羊舌虎被杀,叔向暂被囚。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之一,晋国极为著名的大贤人。
叔向被囚以后呢,于是,有人就对叔向说,你受这罪,可真是不明智吗?这个人的言外之意自然是,羊舌家族站错队了。其实呢,事实根本不是如此。这是很明显的权力斗争。对于这个提问呢,叔向的回答却超凡脱俗的,值得我们琢磨一再: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意思是,这些和死亡相比怎么样呢?瞧瞧,叔向根本没有按照提问者的逻辑去想问题。这就是人与人的境界。别人问他的时候,叔向早就想明白了。《诗经》“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什么意思呢?自由啊逍遥啊,就这样度过人生。你看多么超脱,也给自己辩解的余地都不留。他认为,这是明智的。仔细一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经常可能颠倒黑白的晋国政坛上,没有比这样的人生态度更加明智了?简单一句话,叔向一下子提高了人生哲学的高度,当别人将他归入权力之争的一部分,他似乎从来没有没有进入这个圈子。
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是让我们有点印象,接近后来的”老庄哲学”,诞生更早。以叔向的人生态度反观晋国权力斗争之乱象,一清一浊,令人感慨叔向之达观,人生境界之出淤泥而不染。
叔向被囚,等待被戮。这样人生态度的叔向,这样的从容,是很唯美的。这时候呢,来了一个人。这是时任晋国国君晋平公的宠臣,一个权力舞台的左右逢源之人——大夫乐王鲋(fù)跑到了叔向面前,来干什么呢?兜售他的能力与资源。想要拉叔向一把。注意,此人非六卿之一。此人没有豪门背景,但幸运的成为一个宠臣。他为什么主动救叔向呢?我们认为大概可以推测两点,其一,可以判断他认为此举风险可控。其二,可以肯定此举可以帮助他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结果怎么样呢?叔向根本没有搭理他,完全当乐王鲋是空气,堪称极大的蔑视和不屑。鲁迅说,唯沉默是极大的蔑视。
为什么两人的关系这么差?我们后面就可以知道。原来,叔向认为能救他不是乐王鲋(fù),而另有其人,也是我们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叫祁奚。祁大夫是晋国王室宗族大夫,但当时晋国的宗族大夫一直被异族大夫也就是六卿压制,所以,以与晋王的关系远近来看,祁奚比不上乐王鲋。有人可能问了,这叔向有毛病吧?实际上,祁奚和叔向就没什么联系。叔向也没有去求祁奚。相比而言,主动来牢房拜访叔向的乐王鲋(fù)简直太仗义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接下来读。当时很多人都看不下去,纷纷觉得叔向做错事了。有人就问,这乐王鲋(fù)肯定能做到的事情,你没理。这祁大夫大概率做不到的事情,你怎么就依靠它呢。叔向回答了,他认为祁大夫更可靠。可靠在于,祁奚无私情,更公义。看到不公义的事会发声,而不是乐王鲋这种只依附权贵的人,口碑不行。理解了吗?祁大夫的为人为政理念他是知道的,有这方面的公信力,所以叔向信任他。什么理念呢,就是“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叔向认为这样的人在晋国政坛,是不会对他的事情坐视不理的,是不会让它们羊舌家族覆灭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叔向的淡定,也是有理性的支撑的。这里的对“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内涵的理解,其实比我们一般的理解多了一层,就是急公就义,讲道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么,关于“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还有一个故事可讲,话说是发生在更早的晋悼公,上次我们提到它是晋国的一代雄主,他的的时期,当时祁大夫告老还乡,悼公问他,谁可代中军尉一职,祁奚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xiè)狐,悼公大惊,祁奚就说,你问我谁行不行,不是问我的仇人的谁?解狐死后,悼公又问推荐人士,祁奚推荐了儿子祁午,祁奚又解释说,你问是谁可不可以,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当然举荐归举荐,客观来说,我们多去了解一下历史,其实,这个解狐未就职就病逝,未见举荐效果,祁午资料颇少,难以断言。不过,比较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解狐在历史上也留有“外举不弃仇“的美名,流传有曾举荐与其妾私通的家臣刑伯柳,刑伯柳还功成名就了。而且,当刑伯柳得知解狐有举荐之恩,遂登门拜谢,却不曾想解狐拿起弓箭便射。解狐认为举荐是公义而非私情,出于私情,自然要报仇。看,古人如此公私分明,令我们汗颜。
从这两段故事可见,为何叔向认为祁奚可救他呢?为什么他没有向祁奚求助呢,其实两个人是共识的。如果今天换做祁奚出事,叔向也会路见不平一身吼。这就是理念,观念的动人之处。用我们的一个词来表示,同志。我们是同志,所以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一番轰轰烈烈的故事讲完,可能有人觉得是不是过于完美了。故事会怎么样发展呢?阴暗面来了。这时候,乐王鲋使坏了。我们知道他本可以直接向晋平公提议赦免叔向,也有这个意向,但其心不良,也昭然若揭。他去跟晋平公告状了。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什么意思呢,说叔向还没有背弃他的亲人,站在大王一边,暗示他可能与叛臣们站在一边。所以,不能简单把一个人对你的热情,主动当成它关心的证明,可能也是求利心切。你不从我,我就陷害你。友情的真假昭然若揭。
于是,祁出马了。乐王鲋的一把火把叔向推向了危险待杀的境地,祁奚于是出马了,找到了范宣子为叔向求情,说了一大段话。“惠我无疆,子孙保之”“社稷之固,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大概的意思是说,叔向于国有功也有能力,所以不能杀。这样的人的十代后人都应该庇护。如果这样有功劳有能力的都不保护,谁敢效力晋国呢。这样的人就应该赦免,让他发挥正面价值。
其实,祁大夫没有去论证羊舌家族不是叛徒,甚至已经把死去羊舌虎当成叛徒,那到底是不是呢?这类问题我们很难解决,没有史料,他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不是局内人。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通过这样的观点,他提醒范宣子,真正的人才要留住,少数慎杀。不要牵连过多。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或者时代局限性的。这其实质就是功臣拥有特赦权力、“打江山者坐江山”的思维。但在当时,这是一种可能是更上乘的策略,叫“以毒攻毒”,面对蛮横无理的范宣子,要让他看到利益的点,可能就有奇效。
但是,祁大夫所说的也有超越时代的思想。就是少数慎杀。“多杀何为”。即使是真的有所谓“罪”。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有齐桓公慎杀辅助公子纠的管仲而成一代霸主,前文提到的李世民与魏征,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近现代史中更多例子,大家可以延伸出去。其实都是在说“慎杀”。你看,很多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对错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这是人类的局限性,可能也是超越性。事实也非常吊诡:能杀你的和能帮你有时候就是同一个人。所以,我们面对对手的时候,别被个人的怨恨左右,就非常厉害了。
显然,范宣子对祁奚的言论是认同的,所以同意向晋平公说情,叔向最终幸免于难。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叔向的的确确是晋国伟大的社稷栋梁之才,被更伟大的孔子称赞为“古之遗直”。有古代遗风的正直之人。
文章最后一句,最意味深长,是什么呢?“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让人很惊讶,在这样一场灾难结束后,两个人碰面、互相诉说衷肠都没有。这就是向我们强调了叔向与祁奚两人精神世界的惺惺相惜,这样的关系,还是很令人无限神往的。所以,非常高境界的友情是怎么样,不用见面的,不用刻意维护的,志同道合的,是我们两个人都有类似的的原则和坚守下,两个人的惺惺相惜。
1。优哉游哉的人生观。
2。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同事观。
3。懂得明辨真假友情。
4。慎“杀”。谨慎去否定一个人。化敌为友为大胜。
5。珍惜惺惺相惜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