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 《四世同堂》
我想读优秀的小说都有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在小说中描绘的世界的感受。老舍的这部小说,让我仿佛回到日占前后的北平,和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一起,在艰难的世道活下去。
在一个叫小羊圈的胡同里,有主角所在四世同堂的美满家族,有悠闲避世的诗人,有自私的投机分子,有靠技术或劳力吃饭的车夫和剃头匠,有没落不忘优雅的贵族后裔,有隐居的学者,甚至后来还有了日本人。一开始除了亡国的愤怒,胡同里的人似乎还有苟且偷安的希望。但慢慢的,亡国的后果不紧不慢地渗入每家每户的生活,从缺煤,到缺粮,从以为顺从就能活命,到连那最谄媚的也丢了性命。从受刑的爱国诗人的眼,我们看到侵略者的暴力机关有多残暴,狠毒,又冷酷。描写在监狱里被捕青年男女遭遇的那一段,我简直看不下去。仿佛自己也被困在那恐怖的牢房里,看那尸体的凄惨模样摆在我眼前。
不过老舍也从没让人觉得只要抗争就行这么简单。反抗最坚决最彻底的钱诗人,也隐隐反思过自己到底是为国家抗争还是为家人报仇,也牺牲过无辜的人。主角瑞宣作为一家之主,始终觉得要对家人负责,不能正面硬拼,直到末尾才从地下工作中找到安慰。而日本人中也有拥有世界眼光的老婆婆,用悲悯的心情看待中国和日本的遭遇,却在日本投降那一天差点被街坊拳打脚踢。老舍笔下的人性是真实的,所以也是复杂的。热心肠的里长李四爷被日本人打,没有人敢出头,却在宪兵们走了以后街坊们都赶来帮忙。马家的老寡妇自己守了一辈子寡,遇到隔壁的小崔太太丈夫让日本人当替罪羊杀了头,又被骗几乎要被逼卖身,就让自己的宝贝孙子娶了这个年轻寡妇,以挽救她的黑暗前途。看不起中国人的丁约翰,可以为了救同在英国府做事的同事立刻去跑腿求情,而且在转达英国人给邻居的礼物时一丝不苟,绝不吃拿卡要。再时不时穿插一些对北平风土人情的回忆与白描,一幅日占时期的北平百态,就浮现在眼前。
梁文道说今天的北京已不是老舍的北平。很难比较今天的北京人和当年的北平人,但是至少,我们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这已经值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