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谈读书
4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
我自己本来是不太关注这类日子的,毕竟只要想读书,哪天都是读书日。
但是生活中总是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感,来唤醒那些不在频道上的灵魂。
于是,公司的部门 BP 做了很细致的前期工作,组织活动,请爱读书的同事,给其他同事推荐书籍。
为了激励参加活动的同事,请推荐书的伙伴给大家做分享,并安排了一些奖品给参加活动的伙伴抽奖。
为了让活动更充实一些,BP 让我也跟伙伴们聊几句,鼓励大家多读书。
我自己杂事本来挺多,没有时间准备,但又的确想推动更多伙伴读起书来,所以就只好赶鸭子上架,临场发挥,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两点想法。
也借这个机会把这两点想法分享给更多关注我的朋友。
一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句话很俗套,但有其道理。
在这个信息严重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变得浮躁,获取的大部分信息都是表观的、散乱的、信噪比低的信息。
这就导致通过获取信息来驱动自我成长变成了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所处的行业,又要求大家必须具备快速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最好的方案,就是选择读书。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系统深入的了解此前不熟悉的领域,找到平时自己闭门造车不容易想明白的问题的答案,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在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有更多的突破。
这样能力就有机会得到提升,思考问题深度也能得到强化,工作上的表现就可能变得更好,成长就会发生,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会更多。
当然,并不是说读书就一定包治百病,但从大样本来看,读书作为一种相对更有效的学习手段,对多数人而言,大概率是可以带来更快成长的。
另外,多说一点,我自己在面试候选人的过程中,也通常会问一个问题,「你在过去半年有读过什么比较值得分享的书吗?」
基本上,在回答这个问题过程中能够脱口而出一些言之有物的书籍的候选人,也都是有自我驱动意识、愿意学习新事物的。这些候选人也会有更大可能赢得工作机会。
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话有点像读书人的自卖自夸。但如果细究,还是略有不同:自卖自夸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向的是自我的一种感知。
如果对这种自我感知做一定程度的延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另外一个名词,内心的平静,英文叫 inner peace。
读书是一个与作者在自己脑海中隔空对话的过程,也是 一个自我沉潜的过程。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连看视频都恨不得倍速的时代,静下来读书,是很难得的自我修炼的过程。更是一个脱离周围的浮躁,寻求内心宁静之源的过程。
十多年前,我曾在天涯社区追过一位网友 linyi518 持续更新的帖子《<世说新语>的解释与疑问》。作者与我当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不得志的基层公务员。
他在某天感慨写道:据说看书有三个好处。一是虽然自己现在看似风光,但知道学识上还比不上很多人,没有值得满足的;二是虽然自己不得志,但那些才华很高超的人比自己还落魄,内心就能够平静;三是世界上像自己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同行的路上并不寂寞。
这句话,在我看到的一瞬间,就深深击中了我。多年来一直未曾忘却。
天涯网友梁由之在写《百年五牛图——关于鲁迅》这一篇时,中间某个章节提到:
1909年8月,…,鲁迅…,离开日本,回国工作。此后近十年间,从学校到教育部,从故乡到异乡,「谋生无奈日奔驰」,大体保持沉默,基本不为人知。论者称之为「十年沉默的鲁迅」。
这十年的鲁迅,尚未开始奋笔疾书,期间除了教书,剩下的便是读书。
性情激烈如火的大先生,便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度过了「没在沉默中爆发,也没在沉默着灭亡」的十年。直到 1917 年。
是年,鲁迅 36 岁。
一晃,自己今年也快虚岁 36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