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式丑闻】——一切都是英国式的
对腐国人民来说,同性情事不算新闻,但如果背景是威斯敏斯特宫,每天纵横捭阖国家命运的议员大人,私底下给骚气小男票写一堆肉麻兮兮的情书,不仅管人家叫小兔子(bunnies~),每封信尾必定加上,“虽然嫌丢人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我爱你,我想你。真挚的Jeremy”这些信全文无删减地登在报纸上,配合一方谋杀另一方未遂的急遽反转,整个腐国都疯了。尽管是几十年前的旧事,看着BBC拍出来的迷你剧我也觉得很兴奋!~
从有你真好到你怎么不去死,爱仅仅是稍纵即逝的一小会儿,回忆起来像吃错药失心疯,而后来纠缠不休的十几年,渐渐全被怨怼与恨恶填满。本来有点同情休老师演的Jeremy Thorpe,比较看不上Norman分手后就去告他,每隔几年来讹诈一回。当初两厢情愿,算不得始乱终弃。
看两人虽不直接见面,却都不放过刺激攻讦对方的机会,感叹人坏起来是真的坏,自私、无赖、狠毒都是真的。让我笑一下,戏精确实腐国名物,本老师和休老师演什么都精彩,Norman和Jeremy最后撕上法庭,隔空对望两秒钟,就把撕逼看出了深刻复杂的内涵,我竟嗅到一丝甜味混合一丝苍凉。
苍凉的源头部分着落在那些信上。除了已成过堂的证物,充当街谈巷议的笑料,它们最初只是证明些许真心。加上被撕碎冲进下水道的,数量和内容基本坐实了两人的关系。曾经因为Norman幻想收到Jeremy的信,就是一个人在办公室另一个人在家里待着这么短的距离,Jeremy也给他写信。抬头是Dear Norman,结尾I miss you。剧里没有交代Norman是否回信,但他很珍惜这些信件,不只为了自保和上诉的缘故。


Jeremy送过Norman一本《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可为不多的恋爱戏份提供参照。豆瓣条目下有网友分享的介绍与节选,读到和剧情呼应处,更加能明白剧中人的心理。比如我很喜欢Norman和Jeremy两个人坐公交车的情节,车厢内不感觉有身份的差距,不再觉得谁更占有主权,附加外在的东西仿佛都消失了,书里有段描写出奇地贴切:
【然后我意识到这种幼稚在我现在的年纪是不可思议的,而在这幼稚之中泉涌出来的快乐却因此更多了;在那一刻我真的很爱Giovanni,他从未像那个下午那样美丽过。而且,望着他的脸,我意识到我让他的神色变得那么明朗对我而言是那么的重要。我明白我可能会愿意为了不失去这种力量付出很大代价。我还觉得我流向了他,就好像河面上的冰裂开以后河流奔腾一样地流向他。】
不必质疑爱过与否,世情一再印证着人生若只如初见。“When I first met him, he was very heaven.”一千次否定抵不过记忆涌现一刹那表情的黯然。


始终拿不到社保卡成为Norman每每控诉Jeremy必提的罪状之一。2014年Jeremy Thorpe去世,Norman Scott至今还没有社保,犹如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等待本身变成了揶揄,对象是Jeremy Thorpe象征的行政系统而非Jeremy Thorpe个人。Why don't you just give him the bloody insurance card!所有人都不懂办张社保卡那么难吗?Norman小可爱只要他的社保卡,等了一辈子,相似经历的人散落社会底层不知凡几。社保卡用意在讽刺英国式的糊涂账,和被警察扔在档案里遗忘十几年的两封信一样。我设想继续追问,答案也许“It's complicated.”让人好笑又气闷。

英国式丑闻以英国式拍法出彩,明里暗里藏的机锋、笑点都是不落俗套的,连选题理由都透给观众。为什么是Jeremy Thorpe?“两百七十年来下院充斥着混蛋、骗子、变态、小偷、勒索者、乱伦者、纵火犯,就你被指控了,简直是个成就。”借嘲笑主角把整个议院都骂了。律师也是日常游走监狱内外的一副泼皮形象,演员能表现得更好笑一点吗!Norman出庭前,柔柔弱弱地讽刺了哈罗、牛剑。无论怎么看,腐国迷你剧真瑰宝。


休叔和本喵的深情激吻结束2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