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材三记
我在我的寒假作业写过,我不希望我的文字是为了应付而写的。虽然之前的文章标题上倒是明晃晃地写着“应付作业”,然而多少花费了我的一些心力的,毕竟我们老师是要求我们应付地写百来字,而我回过神来不自觉中已写了几千。现在这篇是要记录一下我的近况,大概就最近一两周吧。
其一
人之所以会对某物上瘾,完全是因为改变了对“瘾”的价值观。举一个相似的例子,譬如一开始大家看螃蟹长得很凶,没人敢吃,大概此时大众对螃蟹的价值评判是“不要吃螃蟹”,但终究有人,或因为胆大,或因为误食,或因为饿的实在不行之类的理由,吃过一次,发现这东西并不如传闻般可怕,不仅不可怕,而且好吃,于是吃螃蟹就广为流传了。当然这个例子中,“瘾”跟螃蟹的位置是不能完全置换的,所以我们要补充细节。那么吃螃蟹的事情流传开了以后,许多人听闻,纷纷捕蟹,此时螃蟹的价值观又变为了“螃蟹可以吃”。但定有新手因此而受点伤,譬如被螃蟹夹了手指之类的,所以这可怜人回去宣传,抓螃蟹会夹手,最后大家还是一致认为,不抓了好,这时大家对螃蟹的看法,至少是“不要抓螃蟹”。然而就算是这种情况,也定会有人去捕蟹的,尤其是已经尝过鲜的人,或者无论如何也想尝试的人。我们假定一个极端的情况,那就是抓螃蟹必定会被夹手,但就算是这样,蟹肉的鲜甜是无法用别物代替的,所以也会有极端分子为了吃螃蟹,不惜次次被夹手。对他们而言,比起一顿蟹肉大餐,被夹手算什么呢?
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我却认为完全有可能发生。社会的价值观其实是某种衡量和妥协,其表现也是直观的,简单的。譬如社会对上瘾这种现象是一致否定的,表现成以宣传为目的的语言,就是“上瘾是不好的”。因为上瘾往往与身体健康和“快感”产生直接关联,所以这个价值观展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天秤在此时偏向的是生命而不是享乐,享乐在这里向生命低头了。那么在吃螃蟹的例子当中,那人的天秤偏向了吃蟹肉那边,所以手指被“牺牲”了,在这个例子里,手指向蟹肉低头了。
把价值观这个概念引进似乎有些太过严肃,或者说是价值观这个概念通常被应用于比这里更严肃的场合。然而这并不是什么严肃的文章,这里的价值观是抛去诸如“批判”、“赞扬”等褒贬色彩的一个单纯的定义和概念。它只是表示,你对某物的价值抱有的观点,仅此而已。当然我很惶恐我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虽然对哲学和社会学很感兴趣,但我了解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不了解。
我其实不必要为解释这个观点而特地写一堆文字,然而论证有利于我日后重审我的思路,于是我决定写一写。现在,我将要进入主题,那就是我最近的状况,大概用两字形容,就是废柴了。于是下面就是废材状态的记录和写实。
当你为某物着迷的时候,感觉就像是神经一下子紧绷了起来,像是某种预感在告诉你,有什么正在到来,你浑身紧绷,像是一只感觉到地震的动物,紧张而有点不知所措。然后名叫兴奋的情绪像呼啸的海水一样席卷你思维的干枯寂寞的空地,随后你的理智就裹挟在这种海水之中,它偶尔好不容易露出水面,然而像大汉臂膊一样有力的水流又一次次把它压回了水里。理智的力量是微弱的。结果是什么呢,闲下来的时间,除了打游戏就是打游戏了。我强调理智被淹没,是因为理智从来没有消失,换句话说我明白我很清楚自己应该抓紧时间多看会书,多学点外语,然而理智落败于上瘾的兴奋了。如果套用上面我的观点,那我必然是认为:游戏比学习重要。其实并非如此,并非认为“与游戏相比,学习不重要”,而是认为“不学习,或者把学习的时间用在游戏上,也没有问题。”用螃蟹的例子,那就是认为:“吃蟹肉被夹手,没有问题”而非认为“螃蟹比手指重要”。然而这看上去是矛盾的,因为如果你认为学习比游戏重要,就不应该允许自己放纵在游戏上,正如如果你认为手指比螃蟹重要,就不该去抓螃蟹而使手指受伤。所以我原来的价值观一定发生了改变,虽然并没有像例子中的那么极端——我否定游戏比学习重要,而又不认为为游戏牺牲学习时间存在不妥,这只意味着一件事——两者的价值均衡了。
我把上述的状态称为废材模式,而且强调是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意在表明我绝非夸张。事实上从高中,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初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采用这种生活模式了,采用这种从价值角度是“均衡”,客观角度是”极端“,从个人角度是“废柴”的生活模式。如果把人的生活劈开两半,那么一方是社会生活的话,另一方就是私生活,我现在姑且还算是个学生,于是社会生活几乎可以用“学习”两字囊括,而因为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我的私生活其实单调乏味,只用以游戏为代表的娱乐充斥。所以我的生活模式,就是“非学习即娱乐”,学习是义务,而娱乐是欲望,学习的义务走向结束,就意味着欲望会占上风,或者不如说,义务与欲望的关系是闸与水的关系,闸限制的是水的行动,当闸打开,水将会不受控制地涌出来,淹没人的思维。困难在于我从未学过如何游泳,而且我发现,只要不挣扎,就可以不费力气地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有淹死的危险,于是我打消了学习游泳的念头——游泳是疲劳的。但客观来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能不算是一种“极端”。
幸而无论欲望还是义务都算是个中性词,无论欲望还是义务,都是一种“力量”,而“力量”是个中性词。现在我们换个词吧,不说欲望,说成“兴趣”。兴趣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学、音乐、写作、打游戏、逛论坛、学习某种语言、与人交流......而兴趣的表现则是“兴奋”或者说“感兴趣”,兴奋给予我动力。所以到了现在,我是否乐意去做一件事,并且是否乐意做好,取决于我是否对此事感兴趣,我很庆幸读书算是我的兴趣之一,但很遗憾它与其他兴趣(比如游戏)地位都是平等的,或者说,它们在欲望面前都是平等的,选择何种的唯一机制是何种能给我更多的兴奋,即是“效率”优先。
写到这里,我想我们都很明白为什么我称其为“废柴模式”了,因为“纵欲”跟“优秀”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功利主义者会说:至少你的欲望用对了地方,培养了“有社会价值”的能力,这是从现状得出的结论,我无法反驳,然而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不会得到大众认可的,因为我们都相信拥有比这更好的模式。我自己也对这种模式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不认可,然而毕竟无可奈何。
其二:前天
记一段对话。
W:“我的同事辞职了,我突然也好想辞职。”
我:“要冷静。”
W:“这份工作实在是太累了,月薪还少。”
我:“也许只是停摆太久了,忙完这段日子就好了。”
W:“不,你不懂的,这职业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W:“我有时候真的很想辞职去当门卫。”
我:“门卫的工资也不高啊,虽然工作倒是很清闲。”
W:“清闲就够了。”
我:“我明白了,你只想养老。”
这是前天与一位朋友在qq聊天的内容,其实最后我很想说,我也想养老。不同的社会角色大概只有在这点上能发出同样的声音了,突然感到莫名的感慨。前几天逛论坛看见有人转了个关于银梦文化的观点,意在说其产生的初衷只是为了营造一种不属于大众,只属于一小部分群体的天地,大家用虽然少有但彼此互通的语言交流,以此获得某种快乐,想来居然有一点点向往。虽然坦白说银梦本身我是很难接受也无法理解的。
毕竟人类都向往乐园,漫长一生之后的休憩场所。或者说,大部分的人们为了享乐,而不断地工作,但如果有人贪图享乐而不愿工作,则会被称为废柴,当然,类似啃老这种延长享乐的手段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本质上,人们的愿望就是成为可以真正无忧无虑活着的“废柴”,天下大同矣。
其三:真正的现状
《自私的基因》、《理智与情感》我已经看了很多天了,前者的理解虽然需要花费时间,但没看完本质上还是“懒”或者说是没有“欲望”的问题。玩了几天游戏,今天如梦惊醒,意识到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然后看了看微信的素拓作文群,惊人地发现本周五要交两篇一千字的作文了!于是重新拿起书本,在此之前先把这篇写到一半的文章完结吧......
逛论坛的时候,偶然看见有一位一年读150本书的大佬,再看看我波动的读书进度,再次感觉我是废柴本柴了。
写于2020年4月21日
2020年4月22日完结
其一我改了大概三遍,写了一千字左右又删掉重写,有些时候表达内心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但再次验证了一句话的正确性:“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动笔,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动笔,这样你就会知道你想写什么了。”现在这个版本虽说不完美,不仅不完美甚至可能有错,但是相较那两个版本,这是我最为满意的了。希望未来的我打自己脸的时候可以轻一些。
我在开头唐突地提到应付作业的问题,不只是为之前的文章做补充,也是在说,这些文章都是我素拓作文的直接来源。一周两篇一千字的文章应付起来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包括现在第十三年,都让我饱尝被应付的厌恶感,所以除非我很不快,否则我决心绝不应付任何事情。但还是要重申,我写这些是因为我想,或者是因为我的“欲望”,而非为了作业而写,我从不为了作业做任何多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