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温婉的仁医魅力
坚韧、温婉的仁医魅力
---为《風雨中的仁醫錢胡匡政女士》口述史序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赵晓明
2019年8月20日,我从首都华盛顿经停旧金山飞去南加州的美丽城市圣地亚哥,虽有不少我的朋友和退休老同事住在这个温暖的城市,但我已有二十年没有来过这里了,这次的造访地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专程拜访享誉世界的华人科学家钱煦教授和胡匡政医生夫妇。而今天的主角则是我们“百名杰出华裔女性口述史”项目的重要人物——胡匡政医生。
临行前,项目负责人邱彰博士将访问计划和材料发送给我,看到胡匡政医生的照片,第一眼便能领略到华人女性温婉、端庄、优雅和慈爱的美,带着岁月静好的贵重神气。事实上,经历了大半个二十世纪的女性经受过太多战争的磨难、历史的动荡、时代的变迁、家族的离散…… 但凡有一些历史背景知识的人,都能明白,那一段漫长的时光,带给人们宿命般无从逃避的好好坏坏,落在眼内的是不堪承受的折磨,留在心底的是生命里最本质的哀伤。
我曾读过许多描述旧时旧事的文章,当人们经历了人生的沉浮与起落,便有了对命运怨怼的权利,总要说些不公不平的气话,那也是不越情理的,而当我们面对着胡匡政医生的口述中却没有丝毫对生命的不安,且多了一分能使人从心底笑出的幽默。她有毫不刻意的真,一字一句,风雨寒暖,会让倾听她的人忽然在心里有了很大的领悟,亦或会打开小小的心结。这是她身上隐含的非常特别的魅力,更像是她为仁医的天赋。很多与胡医生匡政女士相熟的人,说起她都带着许许多多的欢喜,年轻时的秀外惠中,晚年后的温蕴慈祥,同她一道经历的大事小事里,都能感受到她言行的朴素与待人的平等,再交往久一些,过往中她心灵的善,一点一滴已积攒成了的仁爱。
结识胡匡政医生,定然要相遇她的先生钱煦院士。这位在科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拥有六个院士头衔的学者是那么的谦卑、温和。夫妇二人一生的目光中都带着那种追寻和探究的光芒,恪守住一份安详静美,他们深厚亲密的情感爱恋,虽无法细细的描述,却是可以被无数无数的人羡慕着。
看到他们仿佛应验了一句话,在彼此遇见之后的光阴才是最好的时光。
2019年11月10日 于华府《崇德宣印堂》








錢煦博士/教授的六个院士为:
台灣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院士,1976; 美國醫學科學院 Institute of Medicine 院士,1994; 美國國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院士,1997; 美國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 院士,2006;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院士,2006; 中國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外籍院士,2006; 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院士,2017。

序
钱 煦
我一生最重要的關鍵,是和匡政結褵。一九五一年我們在台大醫學院同學時認識,到現在將近七十年;我們在一九五七年結婚,有六十二年美滿的婚姻。恩愛情深,互相關懷體諒。二人同一心,甲子如一日。
我們兩人都是一九三一年在北京出生。抗戰期間匡政在重慶,我在上海淪陷區,生活都很艱苦,使我們兩人對生活及處世有共同的理念。一九四九年我父母兄弟一家,匡政母親帶她和她大哥及兩個弟弟都去了台灣,使匡政和我能在台大認識。真是感謝上天,在許多苦難中,千里姻緣一線牽。我在學校時就覺得匡政有極強的吸力。她美麗大方、秀外慧中、對人誠、對事負責,是一個最理想的伴侶。我非常幸運匡政也有同感。雖然我們是自由戀愛。但是胡適夫人對我們的的母親稱讚另一位的兒女,可以說是一位月下老人。
匡政愛小孩,在一年實習順利完成後,去紐約市區醫院接受小兒科訓練,擔任了兩年半的住院醫師。一九五九年及一九六一年,美儀(May) 和美恩 (Ann) 先後出生,我們得到兩個極可愛珍貴的掌上明珠。有了自已的小孩後,匡政覺得在她們小的時候,一定要自帶,因此停了三年沒有工作。美恩三歲後,匡政在哥大醫學院從事研究工作,同時準備紐約醫師執照試。由於她努力不懈,終於在一九七一年通過考試,得到紐約及紐澤西州醫師執照。
匡政學醫是為了濟人濟世,她的目標是幫助弱勢民族及經濟貧困人家的兒童,因此她不自己開業賺錢,而到紐約市政府兒童健康診所去服務。她選擇去東哈林區的一個診所。那裡的環境很偏僻、不安全,所以我非常擔憂,跟她去看了幾次,最後同意讓她試試。匡政在那裡做得很高興,她給來看病的小孩和母親充分的照顧和愛護;看著他們滿意地離去,總是給她帶來無限快慰。她每天到診所要找停車位時,總有一輛車離開讓她停進去,她一個多月後才發現那是小孩家長輪流每天替步她占車位。我覺得非常感動。人不論出身貧富都有良知。匡政這樣對人好,別人也對她好,對她關照;一般人認為不安全的地方,由於她的奉獻及大愛,變成最安全的地方。這件事對我啟發極大,也使我更加深對匡政的敬愛,向她學習。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這世界就不會有歧視,能真正達到世界同。
我們一九八八年搬來聖地牙哥,加州不承認紐約和新澤西州的醫師執照, 所以匡政需要重新考試。不但她醫學院畢業已經三十多年而且很多課程( 例如分子生物學) 是她從未 有學的。她去修了一個多月的 習課,在將近六十歲的年齡,通過了很困難的考試,取得了加州醫師執照。這證明了她的勇氣,努力和認真,令人敬佩。
匡政和我在新澤西州安格屋城認識邱彰博士已有四十年。邱博士在多方面有傑出成就,近年來她決定為創造歷史的美國華人傑出女性錄製口述歷史,留下她們珍貴的人生故事。我認為匡政是一個最真誠、最熱忱、最具愛心、最完美的人。我很高興邱博士邀匡政口述歷史,把她珍貴的一生寫下來,供年輕的朋友們學習借鏡。

Herstory-- 美國華人女性口述歷史系列

序
從1960 年開始,一批批台灣最優秀的女性學子至美國求學,沒拿到博士學位的幾乎無顏回家見江東父老。她們的留學生世代被稱為「高成就世代」(OverachieverGeneration)。
情況到2000 年起了變化,中國崛起,製造了可觀的經濟機會。美國求學不再是台灣年輕人的唯一,而當年決定留在美國高就的留學生除了國籍變更之外,也面臨了文化斷層,沒有台灣年輕人接班了,他們的風光即將埋入歷史。
我也是這群高成就世代的人,我常苦思如何在我們因年齡而隨風飄逝之前,保留住這段輝煌。2014 年,我因緣際會認識了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博士,受邀策展HERSTORY- 美國華人女性法律史,也因之認識許多傑出的美國華人女性,我忽然想到,何不為這些創造歷史的女性錄製口述歷史?
看著她們已經灰白的頭和智慧的眼睛,這群不凡的女性是我在長大時沒在職場看到的。她們當年面對了最艱困的環境以及周遭不懷好意的眼神,卻依舊披荊斬棘、開天闢地,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一。
她們已經逐漸老去,她們生在美國只會講英文的子女,如何了解母親之不凡?而她們的經驗及智慧又如何承傳?今天年輕的華人女性要在職場出頭天依舊困難重重,這種困難從她們選擇志業的第一天就開始了,誰來指路?我以為這群曾經打破職場玻璃屋頂的女性,她們可以做為年輕一代的典範(role model) 及指路明燈,她們經驗豐富的歷史可以透過口述及多媒體呈現,傳承下去。
今天,華人女性口述歷史叢書的第五本-風雨中的仁醫師錢胡匡政出版了,希望大家分享我們的喜悅,把此系列叢書介紹給年輕的朋友,協助她們立志,介紹給同輩的朋友,讓她們緬懷,介紹給其他華人女性,讓大家同感驕傲。謝謝!
邱彰博士 2019 年 於舊金山

這是一本既蘊藏且綻放豐厚生命本質的口述歷史
邱文通
我們對真、善、美這些信念的認識和實踐,其根源,也許是來自於生命成長的自然需求,也許它就是生命的主體與本質。在《風雨中的仁醫──錢胡匡政》口述歷史書中,所蘊含、所展現的真、善、美,正是能夠豐厚您我生命本質的靈糧與資糧。
這本口述歷史全書行文沒有華麗的雕琢,而是樸實的真。
書裡頭,作者提到她父親胡夢華的兩段故事。
一段是:197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之後,她為在大陸被關了 30 年的父親申請特赦,1980年,她的父親和大姊獲准到美國依親。到美國生活之後,她的父親時常會問:「你家裡這把椅子是你的嗎?你為什麼有這麼多把椅子?」、「廁所裡的這面鏡子是你的嗎?」因為在中國時,曾經度過一窮二白的日子,他出獄以後變成一個事事擔心、極其小心的人。
另一段是:父親十歲的時候,他母親就病死了,由大他十歲的哥哥、嫂嫂和繼母負起養育的責任,所以父親一直認為他沒有得到很多的愛,後來作者以小兒科醫生的立場告訴他,小孩被愛到三歲,那份愛就足夠了,能被愛到七歲就更夠了,他被母親愛到十歲,實在是足夠了,他聽了之後很高興,終於釋懷了。
在這兩段故事裡,第一段是生存的悲苦,作者輕輕說來卻如此令人鼻酸,第二段是生命的和解,作者淡淡訴說卻那麼讓人暖心。
那鼻酸和暖心,悠悠遠遠迴盪在讀者胸臆之中,全是因為真。
再者,這本口述歷史的作者,在生活裡沒有汲營算計,而是存乎一心的善。
書名冠上仁醫二字,對胡匡政來說實至名歸。因為她學醫是為了救人濟世,目標是幫助弱勢民族及貧困人家的兒童,因此她不開業賺錢,而是選擇到紐約東哈林區──這個被認為偏僻、不安全的兒童健康診所服務。
作者講到,很多人問她為什麼會自願到黑人比較多、比較窮困的地方去呢?因為貧民服務,是她一向的志願。美國總統甘迺迪曾說:「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她受到他很大的精神感召。
醫者父母心,在胡匡政身上充分體現。然則,經歷過八年抗戰的殘酷歲月,她一直無法原諒日本人,直到六十五歲發生幾件事後才選擇了原諒。
1988年,胡匡政在聖地牙哥的小兒科時,有位年輕秘書嫁給日本人,夫婦倆感情好,可是這位日本女婿每次到女方家,女方父母都很恨日本人,一直不能接受,最後導致他們還是離婚了,這件事給她很大的震撼。
還有一次,胡匡政參加聖地牙哥中國歷史博物館紀念《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的追悼會,華裔牧師在追悼會結束時說, 中日戰爭後,中國人和日裔通婚的很多,我們要原諒人家,因為原諒人家就是給自己解脫。這段話對她的啟發很大:「我選擇原諒,從此之後就不再覺得這是我的負擔了。」
胡匡政以善出發,成就了仁醫志業,而她生命裡沒有矯飾,綻放的是自然的美。
「我認為匡政是一個最真誠、最熱忱、最具愛心、最完美的人。」這句話,是錢煦在序裡頭對結縭六十二年妻子胡匡政的讚詞。
錢煦寫道,她美麗大方、秀外慧中、對人真誠、對事負責,是一個最理想的伴侶,他倆美滿的婚姻,恩愛情深,互相關懷體諒,二人同一心,甲子如一日。
胡匡政也說,她的婚姻成功之道是:「我先生不喜歡吃的我不做,我先生不喜歡聽的我不說,我們兩個吵不起來。」
的確,書中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錢煦、胡匡政及其女兒、孫女間相處互動的家庭之美在於和。此外,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的各種美:男人之美在於度、女人之美在於韻、夫妻之美在於愛,以及老人之美在於醇……。所以,這本傳記是非常好看的書。
《風雨中的仁醫──錢胡匡政》是邱彰博士念茲在茲,窮一人之力,終於完成的「華人女性口述歷史叢書」的第五本。蒙邱彰博士邀約寫序,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愧不敢當,不過,因而能夠先睹為快,何其有幸。在拜讀兼校對的過程中,咀嚼再三,深受啟發與感動,胡匡政既是視病猶親的仁醫表率,更是值得跟她學習的人師典範。
這篇短文,愧不敢稱序,算是一篇認認真真、實實在在的讀後感吧。作為先期讀者,我誠心祈願向朋友們推薦這本能夠豐厚你我生命本質的口述歷史。
作者為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營運長

錢煦、胡匡政及其女兒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