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意栖居的另类思考——长安尽毁,终南何存?

致谢: 十分感谢几位豆瓣看官、友人的阅读,尤其感谢指出原文中犯的明显的历史文化常识性错误。 我时常搞混时间和空间,被友人纠错不止一次两次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公益讲解时,甚至出现过把张骞和班超搞混的情况,令现场的几位听众十分震惊。 以前,被人纠错会觉得面子无光,而最近几年也习惯了,呵呵,习惯了自己的神经元乱搭乱建,而自己写字也是随性的较多,通常也不会细细思量。 知己,比知彼难。更难的是,与以往无数个的自己和解。 感谢友人,感谢各位看官! 20200411 对诗意栖居的另类思考 ——长安尽毁,南山何存? 终南山,也被称为南山。世界上第一部诗集,孔子主编的《诗经》里,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大量诗篇便是描写秦岭终南山。 曾经有很多人在终南山中隐居,或者是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终南人物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1200多年前唐朝的王维了。他不仅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而且也是政府的高官。 对于隐居终南,还有一个讽刺意味的说法,叫做——“终南捷径”。大概是说,有的人假装自己超凡脱俗,出世隐居,实则是等待首都长安城里朝廷的召唤。 嗯,历史上最著名的商山四皓,大家可还记得?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几乎可以被尊为中华历史上的“圣人”了。“终南捷径”一说,恐怕也与此有关。 隐居不隐居不是固态的,而是动态的。陶渊明若在,有人器重他,欣赏他,他大概也不会坚持所谓隐居,每日辛苦劳作。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陶渊明离开东篱下的菊花,去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假如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士为知己者死”,不是吗? 一首、两首诗代表不了诗人真实的生活。再读杜甫的《茅庐为大风所破歌》,你就会也有同感。韩信很多,而萧何难寻。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与秦岭纠缠不清。最近两年才发觉我并非真的安于山野,而是无法找到人生道路的突破。如何与城市的纷杂和谐共处?如何与时俱进? 世界是流变中的,谁又能,又如何能固化?思想亦然,人生的道路亦然。长安早就不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长安,而长安之后的洛阳,也不再是东都牡丹一枝独秀的洛阳了。 昨天,驾车在秦岭环山路上,远望终南。路边的麦子地绿了,路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但凡有个去处,早就没你下脚的地方了。今夜,在曲江漫步,细细想来,大唐的长安早已不在,终南哪里还是那个王维时代的终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1000多年前,帝国迁都东去,随后的长安近乎被弃毁。那时开始,南山便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地点,而是人心灵深处的某个芬芳馥郁的秘境。南山何在?心之归处,即是吾乡。 20200406 202004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