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知道世界之大
因为疫情,仍有许多出行受到限制,无法肆意畅游
但我们可以一起回想旧日欢畅,以此兴怀

旅行篇
——关西(上)
年少时囿于课堂和书桌,一直知道世界之大,却无法迈步到达。可是过去很多年,我们都不希望依然仅止步于知道。我们一生,都应走在拓展边界的路上,不止疆域,还有思想。
01
京都


京都的名字听起来古旧,也确实是古都该有的样子,曾按照中国唐朝都城长安的街道布局和样式进行建造。比起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如今的京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它的特色,传统木造房屋,苇帘,街道,并将这种气息渗透到每个角落。这使得它的气质超越了季节和昼夜的设限。
你应该能在脑海里勾勒一个画面,身穿旧式和服的女子,脚踩木屐,手拿碎花提袋,小步小趋,走在石板街道,周围是木制和式房屋,门前有纸质灯笼。白天走过细长的坡道,阳光洒到墙角的小花。夜晚灯火亮起,街道上方挂着的各色灯笼使夜风染上暧昧的气息,仿佛随时会有哪家居酒屋的老板娘探出头来邀请你进去喝一杯。


去京都两次,一次在枫叶似火的11月。京都在哪个季节都是美的,但要说最不能错过的应属秋天。去京都之前我从未见过有地方能将红色演绎得如此酣畅淋漓。不是没见过红叶,这种并不稀有的树种几乎在中国每个城市都随处可见。但是大多数的枫树都是小范围的点缀,背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树枝或者常绿灌木。
京都不一样。红起来的时候好像把整座山,整座寺都点燃。你要去清水寺、金阁寺、还不能忘记岚山。你惊叹于颜色的层次渐染,或者色调的纯粹轰烈,更惊叹于枫叶和建筑以及地形的相得益彰,彷佛在设计之初就勾勒出了艳绝的美景。枫叶在殿侧,在园林,在桥边,在溪流的倒影里,在流动的水波里,在你的目之所及。





春末夏初的时候,要去鸭川的岸边走走。芳草萋萋,风吹绿动。好像全世界的生命都醒过来,等待一场盛夏的狂欢。这个时候没有春装的厚重,没有泛滥的花粉,也没有夏季的燥热,没有恼人的蝉鸣。温度刚好,薄衣浅衫,你可以寻一处静坐,感受微风过岸,会有悠久绵长的绿意将你和这个世界打通。
在京大的校园里走路,会看到树龄过百的大树,撑起巨伞,殷泽一方。和新建校园不同,历史的气韵无法掩盖。我想,在京大读书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被京都滋养,多年后回想起京都,就像回想起绿洲的清凉。


02
奈良
夹在京都的幽寂和大阪的喧闹之间,奈良相对而言本就个性不显,现如今它的风头竟完全被一群不吃草的鹿所抢占。
提到奈良,人们就会想到小鹿,或许最初联想到的是双目湿润,惹人怜爱的生灵,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跨区域传播,这一虚假的表象逐渐被戳穿。奈良人民宠鹿,于是鹿愈发有恃无恐。渐渐养成了一批横冲直撞,抢夺鹿饼的流氓。



但其实,奈良除了鹿之外,不能忽略还有很多。例如,这是个和佛教渊源颇深的地方。东大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据说日本光明皇后对武则天甚为敬仰。武则天在洛阳的紫薇城建造天堂,在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天平十二年(740年)在光明皇后的力劝下,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便有了东大寺。
《奈良的春花秋叶》中西君写道:“东大寺始建于唐代,全木结构,白墙墨瓦,大佛端坐于殿内,宝象森严。庭院里亦可以随处见到小鹿的行踪,或躺或卧,或行或立”。佛光普济下的生灵,处处可见慈悲。


东大寺曾为高僧鉴真设坛受戒之地。而唐招提寺,则为鉴真亲自所建,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等建筑样样具全,如今鉴真的佛像穿过岁月变迁依然静坐在唐招提寺的殿内。
我和伙伴在11月份,沿寂静无人的小道,到达唐招提寺,红叶刚显,殿宇重重,庭院幽静,千年的时光流淌,述说另一个盛世的辉煌。普法东渡的鉴真,历经千辛终遂其所愿。据说最盛时寺内曾有师徒3000人。
“井上靖的《天平之甍》里,僧人普照说道:“遣唐使として、我々の使命は生命を賭ける価値はあるようだ。”(遣唐使的使命值得我献出生命)想必鉴真和尚彼时亦有所想,此去东瀛,经万里波涛,从此晨钟暮鼓,再难还乡。”(摘自西君《奈良的春花秋叶》)
如同那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鉴真为信仰献身的精神,早已冲破国界,至今仍吸引无数后人前来观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