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体》主题的一些微小意见
虽然大刘说过三体影视化的难点之一在于它有N个主题,但我觉得,如果考虑简化整个故事的话,是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来的。尤其是作为起步的第一步,虽然有好几个看起来NB闪闪又互不相关的点子,但是都可以与这个主题相关联。甚至大刘本人多次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多次点到过这个主题,我相信对它的思考也可能是他创作出这个故事的原动力之一。而且这个主题还是可以贯穿整个系列,与第三部《死神永生》统一并升华至宇宙尽头。
在讨论这个主题是什么之前,先来点基础的背景知识——熵。
【高中及以上可跳过】熵这个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热力学,通信学等等领域,它有时与一个物体的温度相关,有时表示一段消息的信息量。广义地来说熵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是一种对于系统混乱程度的量度,简言之,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它的熵值越高,反之一个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它的熵值越低。
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内部分子活动开始变得更加无序,熵值增高,让它的温度降低时,熵值降低,绝对零度的物体熵值为0。对一个孤立系统而言,热量会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如果想让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的话,势必要对其做功,使得环境中增长的热量会比低温物体减少的热量要多,因此整个系统的熵值还是增加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任何孤立系统的熵值总是升高的,这是唯一一条不可逆的物理学定律,如果我们录下一个小球滚下山坡的视频,并将其倒放,忽略摩擦力对观察者来说,倒放的视频恰好是球滚上山坡的过程,这说明对于力学定律而言,时间取负是可行的,因此力学定律都是可逆的。但是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言,冰自发化成水的过程,在时间上逆转是不可行的,除非有外部对其做功,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时间是有方向的。一切孤立系统的熵增,即失序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混在一起的水与奶不能自发的分开,打碎的杯子不能再还原,我的书桌总是从整洁有序开始一天天变乱直到我再次对它做功为止,宇宙在大爆炸那一刻选定了一个方向,再也不回头了。
【通信及相关专业可跳过】以上是熵在热力学中的定义,有中学物理基础的同学应该都很熟悉,接下来讨论熵在信息论中的定义。一个事件的熵可以看作其不确定性的量度,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它包含的信息量越大。比如说,对于极圈之外的人而言,“明天太阳会升起”这个事件不包含任何信息量,熵值为0。而“明天太阳不会升起”这事发生的概率为0,因此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无限大。但是因为这件事情不会发生,所以计算“明天太阳是否会升起“这个事件的平均信息量时不会算在内,所以这个事件的平均信息量,即熵值为0,这表明“明天太阳是否会升起”这个事件是确定的。
而当我们讨论“明天是否有陨石从天而降”的时候,由于它有极小的概率会发生,当它发生的时候信息量是很大的。大部分情况下这个事件不会发生,此时它的信息量很小。所以“明天是否有陨石从天而降”的平均信息量会是一个比零稍微大一点的值。接下来我们讨论“明天是否会下雨”这个事件的时候,不确定性增加了,所以它的熵值会比陨石事件更高。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来,一个事件的概率分布越平均,越不确定,这个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越高。
信息论中的熵与热力学里的熵有某种微妙的联系。因为当系统的混乱度增加的时候,将微观中每一个细节所处状态(比如粒子的位置,速度等等)视为一个事件的话,事件所携带的信息量越高。低熵事件的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种“有序”,太阳明天一定会升起,我几乎不可能被陨石砸中,而为了防止下雨,最好常备一把伞。
【重中之重】说到“太阳明天是否会升起”,我们讨论的那个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容我介绍一本对我的观点影响很大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者薛定谔,就是那个虐猫狂魔。虽然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十分唬人,但是薛定谔还是用他的老本行解答了这个又像生物学又像哲学的问题——生命就是熵减。
薛定谔的观点是,由于事物都有走向无序的倾向,因此区别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关键就是生命体能够长时间自发地保持低熵状态。生命体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因此它拥有极高的有序度和极低的熵值,而且能够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将一个死物置于一个新环境之中,它会自然而然地与环境均匀化,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加,退化成一个更死的系统。冰箱看起来能长期维持低熵状态,但是需要由外部源源不断地向它供能。而生命体虽然和其他系统一样总是在产生熵,但它通过某项活动与环境交换以抵销这部分熵值,维持低熵状态。熵的产生过程可以看作一种衰退,而保持低熵是活力的体现,这项与环境交换的活动,就叫作新陈代谢。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铁律不变,生命体为了维持低熵状态,需要消耗能量,在环境中产生更多的热量即熵,所以宇宙的熵总量还是增加的。
按照薛定谔的说法,生命体是在与失序这一自然过程相抗,从环境中汲取有序来维持自身的有序。有朝一日这种相抗的能力变弱,新陈代谢以维持的有序抵消不了自身熵的快速增加,一个人就步入了死亡。
薛定谔在书中还讨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生命如此宏观,而组成生命的原子却如此微观。他的答案是因为微观状态下的原子运动是无序的,它们只有在宏观状态下才体现出精确的规律,而生命体存活正是需要这些精确的规律,在一个无序的世界中,人类是不可能根据感官而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因为下一步的世界状态是无法预知的。因此,我们可以粗略地得出一个结论,生命体需要生活在一个确定的世界里。
薛定谔的书里可以提取一个关键点,生命本身是一个维系低熵的系统,而这样的生命也需要在一个低熵的环境中才能生存(个人觉得因为如果生命在一个高熵的环境里,从环境里汲取有序来维持低熵会变得困难得多)。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开始讨论三体的主题了。
地球往事之三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薛定谔说生命就是能通过汲取环境中的负熵保持有序的低熵状态,大刘应该非常熟悉乃至内化了这个理论,所以在书里多次有意无意地提起。比如威纳尔在观测毁灭后的三体世界时感慨说:生命就是一手同花顺,一洗就什么都没了。这是对于生命低熵状态最绝妙的比喻。物质和能量总是守恒的,从生存到毁灭的过程中,唯一失去的是有序。所有的原子都在,只是当它们的组合方式无法再保持现有的秩序时,系统发生了不可逆的熵增。对于自然而言,这个过程甚至都不会消耗什么能量,仅仅是重新洗牌而已,但一洗就什么都没了。
在歌者那一章,大刘简直用自己的语言把薛定谔的理论重新写了一遍:
宇宙的熵在升高,有序度在降低,像平衡鹏那无边无际的黑翅膀,向存在的一切压下来,压下来。可是低熵体不一样,低熵体的熵还在降低,有序度还在上升,像漆黑海面上升起的磷火,这就是意义,最高层的意义,比乐趣的意义层次要高。要维持这种意义,低熵体就必须存在和延续。
(题外一句,大刘是少有的个能把硬核概念写出诗意的人,其他人硬核的不诗意,诗意的不硬核~)
而对于老薛的另外一个观点,即低熵的有序环境才能孕育生命,大刘干脆就写在这本书的标题里——三体。
【蝴蝶风暴与三个太阳】在揭露三体世界的秘密之前,大刘先用汪淼身上发生的事作了一个引子,即射手与农场主。大量科学家受量子对撞实验结果的误导,以为宇宙规律不存在,于是自杀了。这里书中用了射手与农场主的寓言让读者明白情况的严重性。物理学理论是建立在规律之上的,正确的物理规律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结果,同时预测未来的实验结果。薛定谔说过,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规律,当规律被打破时,这意味着我们处于一个高熵的环境之中,不但预测失效,所有生命长期演化建立的应对环境的反应也失效了,因此死亡随时会降临。火鸡中的科学家以为食物每天会降临是一个熵值为0的确定事件,当农场主提刀而不是带着食物来到农场时,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想必幸存下来的火鸡会将“农场主带食物还是带刀”的熵值命名为感恩节之熵,或者感恩节之殇。越不稳定的环境里,熵值越高,各种预期外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也越大,生命想要长期维持低熵状态也就愈加困难了。
射手与农场主很快被证明是三体人玩的把戏而已,物理学依然是存在的,也许有人还疑惑大刘为什么要在这里抛出这么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话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和本书的核心点子——三体运动是一样的。之前讨论信息论中的熵时用“太阳明天是否会升起”举例子,想必很多人已经想到了,在三体星上,这是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事件。因此太阳是一个低熵系统,而三体星系则拥有极高的熵值。稳定的太阳系中年年春暖花开,孕育了万亿种生物,三星人一代又一代的轮回与抗争的悲剧根源,都是源自三星系统的高熵值。
这里岔开讲一下三体运动为什么是不可预测的。单体和双体运动都有通项公式,比如s=vt,可以代入任意时刻求得当前的系统状态。按理说,三体运动虽然没有通项公式,知道三个实体的初始质量速度等状态,可以根据力学定律采用迭代的方法,通过这一刻的状态推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再算出下下刻的状态。但是任何计算工具的运算能力都是有限的,比如说,如果当前时间的物体速度是一个一般的无理数,计算机没有任何办法在下一步迭代时表示它,只能存储一个它的近代值,而这个近似值就为下一步计算引入了误差。在某些线性系统里,微小的误差不会对最终的的结果产生多少影响。比如说,火车运行时,如果时间有几毫秒误差,计算距离时也许有十几毫米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三体是一个混沌系统,一步微小的误差都会在几次迭代后使运算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最终使结果毫无参考价值。
三体运动是混沌的,是高熵的,是包含巨大信息量的,是任何计算工具都无法表示的,是不可测的,在这种高熵环境中艰难维持低熵状态的三体人,随时随地都面临着灭顶的打击。其实地球也是一个混沌系统,一点微小的扰动会导致巨大的差异,所以南美雨林中一只蝴蝶掀动的翅膀会在太平洋掀起巨大的风暴,而地质上的火山与地震也是难以预测的。所幸这些事件在概率分布上的不确实性很小,熵值极低,大部分太阳系人类都能按部就班地在日升月没中生活。
【蜂群与秦始皇】三体I中的另一个精彩的点子——人列计算机,也能用来象征“低熵”这个主题。在这个计算机中,每一个门元件的文化水平,基本上就跟只知道草孩布孩的川军差不多。为什么三千万个这样的秦兵就能计算三体运动这样高深的问题呢?这跟系统的“复杂”有关。
凯文·凯利写过一本书叫作《失控》。书中提到,当个体以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群体时,似乎有比个体之和更多的东西从群体中“涌现”出来,使得这个群体具有了某种智慧。比如说,单个的蜜蜂只有一套简单的行为模式,但集合在一起的蜂群似乎变成了一个有智慧的有机体,能完全复杂的选择蜂后,繁殖,分群的操作。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元素组成的系统,它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随便堆在一起称斤卖的门电路,和冯诺依曼精心搭建的门电路,显然是不同的系统。既然元件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这些门电路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即系统的结构与元素之间的交互。当个体组合成一个系统时,系统比个体之和多出来的东西就是结构。使秦始皇的士兵懂数学的关键,也是冯·诺依曼给予这个兵团的结构。
结构显然是一种有序。人列计算机的例子和同花顺的例子几乎是一样的,当相同的元素以某种有序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熵值降低了,生命与意识出现了(这里对意识的说法不严谨,我们留待黑暗森林再讨论)。由此可见,不但个体需要维持低熵,群体也可以靠维持低熵以获得更多的东西。以上就是三体一的主题——生命需要低熵。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本书的主题——生命不总是需要低熵。
地球往事之黑暗森林
——上帝说,要有光
与三体一三相比,黑暗森林是相对较软的一本。它的核心点子不是物理学,而涉及到博弈均衡,社会选择论等等内容,有空我再单写。我们也可以努力让一部靠上“熵”这个主题,既然黑暗森林讲的是社会,我们就在这一部讨论软一点的熵,即社会的熵值,当然,这个概念不会像自然科学中的熵那样严谨就是了。
黑暗森林的主要情节是人类社会与三体社会的对抗。如果说熵表示混乱程度的话,我们可以把一个有序的社会称作低熵社会,一个无序的社会则是高熵社会。很明显,三体社会的熵值是比人类社会低的,每个个体无限服从规则,几乎不拥有个人自由。也许这样极力保证社会的高度有序,才是三体人在高熵环境中得以保持低熵生存的原因。
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似乎低熵代表高生存能力。这次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病毒席卷全球时,由于人们对这种病毒的特征完全不了解,它会怎样传播,有什么特性都是一个不确定的高熵值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员保持高度有序,极力压制个人的无序,才能抵挡这个高熵的环境,增加人类生存概率的确定性。否则像英国那样群体免疫,就是跟病毒搞熵值均衡了,每个人未来的生死态都将变得极其不确定。
那么是否熵值越低越好呢?在这一部书中,恰好也有这么一个象征——水滴。水滴的表面是绝对零度,在热力学中,这表示熵值为0。所有的分子都被强相互作用力锁死,那是绝对的静止,绝对的有序,绝对的低熵。这样一个物体在书中象征着无坚不摧的绝对力量。我们可以想像一个绝对低熵的社会,那里不存在个体自由,所有人都按照确定的规则生老病死度过自己的一生。那样的社会也许拥有横扫宇宙的力量,可是生活在那样的社会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有关社会要自由还是要效率的讨论,相信很多人已经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按照熵增理论,一个熵值极高的社会当然是衰弱的,可是一个熵值极低的社会图景,似乎也不是那么美好。这里我们要再度引用凯文·凯利的《失控》,之前讲过,当个体组合在一起时,有序的结构会始整个系统产生出新的生命力。但是凯文·凯利设想中的有序是自组织的,他并不是让一个强力的中心力量把它们排成一手确定的同花顺,而是让个体们遵循简单的规则运行,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在统计学上有序的整体,这个自然形成的整体往往具有比个体复杂精细得多的结构与秩序,我们可以用“复杂度”来衡量它。
“复杂度”这个概念与熵值相关,又有些不同。高熵系统自然是不具备复杂度的,因为它往往是一堆元素混乱而无序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均衡的,随意改变其中的元素并不会破坏它在统计学上的性质,所以可以很容易地描述。低熵系统也不具备复杂度,因为它是确定的,有序的,一板一眼的,不具备更复杂多变的内在,因此也可以很容易地描述。所以复杂度既不是绝对高熵,也不是绝对低熵,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举个例子,一杯清水和一包奶粉是低熵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很简单地描述成奶在左边,水在右边。如果奶粉在清水中融化,奶分子与水分子的位置完全不可知,组成了一个高熵系统,但从统计学意义上也是用很少几个物理量就可以描述的系统——奶和水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只是奶粉将溶未溶之时,奶在水里形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需要极多物理量才能描述的粒子流,这时的系统具有最高的复杂度。如凯文所说,这种介于高熵与低熵之间的系统才会涌现出群体智慧。
之所以提到智慧,因为智慧往往意味着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相信当今太阳系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按理说既然意识往往来自于生命体,而生命又意味着低熵,意识似乎与熵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一些学派认为意识与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紧密相关,一个处于不确定状态的量子(即它的几种状态是同时叠加,但是呈现概率性的分布),正是被有意识的物体观测后才坍缩为确定的某种状态(薛定谔: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意识使得高熵的量子变为低熵状态。
薛定谔对意识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他认为,当环境中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生命体对这些外界的变化的刺激是“有意识的”。比如说,每日上班的路线突然改道了,小孩子第一次学习用刀叉,这时人们的注意力是相当集中的。但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相同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确定,熵值越来越低,这些行为就变得越来越固定,渐渐退化为无意识的了。而其他一些规律性的活动,像心跳、呼吸、肠胃蠕动等等,本身就是规律的低熵行为,因此都是无意识的。
由此看来,外部环境的高熵是刺激意识产生的原因,生命体的意识会对环境中的高熵作出反应,一点点将其内化为低熵(也许这就是意识会让高熵量子态坍缩为低熵确定态的原因呢~)。当人们日复一日地走同样的路去上同样的班,意识便放在了其他高熵事件上。每个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外部环境中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意识。当然这只是薛定谔的一家之言,他原先对量子力学的观点也不正确,所以才会跑去虐猫。不过我觉得把这个理论放在社会中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全然高熵的社会当然是不可取的一片混沌,绝对低熵的社会也是没有前进动力的。假设所有生物的DNA遗传过程都是完全准确,不会发生任何错误,那么不会有基因突变,也不会有进化论,我们现在还是作为一段无辜地的氨基酸在海洋中漂流,当然,如果每次遗传都会有50%的基因突变,那个高熵的世界也是挺可怕的。
所以最好的社会应当介于高熵与低熵之间,既是有序运转,也允许无序的存在。高熵而任性的太阳系人类会羡慕三体人的强大,低熵而压抑的三体人也会欣赏人类文学与艺术的多样。正是环境中的熵带来的不和谐与不准确给低熵体造成痛苦,才使低熵体诞生了意识以抵御这种痛苦。人类可以说是熵值最低的物种,在感受到最剧烈的痛楚同时,也拥有最强烈而璀璨的意识之光。人们用自己意识中的智慧与审美创造了最伟大的作品,给自己以精神上的抚慰。同样的,低熵的三体文明,也正是因为拥有监听员1397号这样的不确定性,也拥有了萌发一丝人性的可能。
宇宙的变化诞生了生命体,人类在对抗熵增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顺应自然熵增的“我要”时获得得愉悦,以及保持低熵的“我该”时所产生的痛楚就是这样持续地相互抗争,相互纠缠。于是从趋利避害到舍己利人,从随波逐流到逆流而上,强烈的逆熵意识谱写了一曲曲人性之歌,而在低熵的环境中,人类无处安放的意识也会产生异化,成为新的熵增契机。所有物种一起维系森林中的万古长夜固然是最安全最简单的生存方式,有时候,也会有人希望看见新的一抹微光照进黑暗森林。
地球往事之死神永生
——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
在三体I里,汪淼小小地怀疑了一下宇宙是否是人为干涉的,当然这事很快被证明是三体人的障眼法,被他们玩弄过的科学家们纷纷自杀了。只有杨冬一个人几乎触到了真相,宇宙真的是人为干涉的。
令杨冬恐惧的,也许就是存在人为干涉的情况下,宇宙“失序”的可能性。其实她倒不必如此悲观,在熵增的过程中走向衰亡是宇宙既定的命运,把宇宙变为一片废墟的低熵体们本身就是宇宙自身所孕育的,之所以还有有序与复杂的存在,反倒也才脱不开这些低熵体们的努力。在绿眼镜做的那个演示实验里,因为有了生物这一变量,地球才变得像如今这样鸟语花香,充满了盎然生机。
【灯塔照耀下的默斯肯大旋涡】死神永生这一本书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一切都将走向死亡。当古罗马人在宏伟华丽的浴宫中吹着口哨时,他们中的哲学家知道帝国终将灭亡,女魔法师狄奥伦娜成功与否并不影响这个结局。当人们终日为了新冠疫情,性别厕所,宠物权益,星辰大海,三体人入侵这些事情焦头烂额时,刘慈欣知道人类这个物种终将灰飞烟灭,那一天也许在亿万年之后,也许是距离我们只剩最后一光秒的一场伽马磁暴。当罗辑与监听员1397号隔着四光年的距离遥想黑暗森林中的灿烂阳光时,歌者文明中一个卑微的清理员都知道宇宙正在死去。
因为宇宙总是熵增的。
薛定谔的负熵理论同样适用于宇宙这个孤立系统。物理学家们对终极图景作了各种各样的预测,其中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宇宙结局就是“热寂”。既然熵总是在增加,有序度总是在降低,如果宇宙是一个孤立封闭系统的话,它最终会达到一个热平衡状态,即每个部分的混乱度都是一致的,热量不会再由一个部分流向另一个部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无序中不会自发地产生有序,此时的宇宙中所有的有效能量都变为热能,宇宙达到了热平衡状态,不会再有能量的转换,不会再有一个部分对另一个部分作功,宇宙的熵达到了它的极值,拥有最大的混乱度。生命体为之努力、奋斗、抗争的一切,终将无可避免地流向这个终点。
大刘甚至在书中为这个终点作了一种象征性的描写。当程心与云天明相会在拉格朗日点时,程心注意到了麦田上方的一种管道装置
令程心感到震撼的是这团管道的混乱程度。这绝不是疏于整理造成的,相反,形成这种混乱是要费很大力气的,这是一种达到极致的混乱,好像其中出现任何一点点的秩序都是忌讳。这似乎暗示着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美学取向:混乱是美的,秩序是丑的。那些发光的管道使这团乱麻有了奇特的生气,有种阳光透过云层的感觉,程心一时不禁想到,这是不是对云和太阳的一种极度变形的艺术表现?旋即,她又感觉整团管道乱麻像一个巨大的大脑模型,那交替亮起的管子象征着一条条神经回路的建立……
此处绝对不是闲笔,大刘特地作了一种反向的强调,某种情况下,象征生命的熵是丑陋的,代表死亡的高熵才是美。这里我们已经深入到哲学的领域了,大刘似乎在暗示,在生存之外,意义之塔的顶端也许还有其他东西。如同歌者所吟唱的,在整个宇宙浩浩荡荡的熵增浪潮中,逆流而上努力维持有序是一种意义,在生命遵循本能保持低熵的同时,思考并欣赏代表高熵的死亡也许有其另一重意义。前文说过,是无序刺激了意识的产生,而意识会将无序内化为有序。老子曾经曰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果不是知道我们终将消解为高熵,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此刻正努力维系低熵,如果不是知道自已会有变为死亡态的一天,又焉能感受到自己此刻正生机勃勃地活着呢?不会死亡的东西大约像土石砖瓦,千年万年,也就一个模样。六世达赖有诗云:
对于无常和死
若不常常思量
纵有盖世聪明
也和傻子一样
这里的无常取字面意思就是指高熵,诗中将其与死亡并列,仿佛不止一种巧合而已。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宇宙中有一群归零者。他们孜孜不倦地降低宇宙的维数与光速,似乎想使宇宙回复到奇数状态,以期待新的大爆炸诞生出新宇宙。
熵增确定了时间的方向,当宇宙沿着唯一的时间之箭接近它的命运尽头时,关一帆向程心揭露了宇宙的黑暗真相,而智子也描述了田园般美好的新宇宙。在那个宇宙里,时间可能是多维的,人们可以在平面上沿着无数个方向同时作出无数种选择。
而其中总有一个是对的。
我相信这是才是最触动程心的地方,甚至可能是让她作出最后那个选择的关键。因为是她在攸关命运的时刻作出了两次错误的选择,才将太阳系导向了无可挽回的结局。如果可以重来,如果有机会再选择一次的话……在人类墓碑中,当罗辑兴致勃勃地向她讲述人类在每一个历史的断面都丢失了大量的机遇时,她应该就是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的。
可惜在这个宇宙里,熵增的方向是定死的,沿着时间走了18903729年的程心无法再回头哪怕一瞬。维数还在下降,光速还在降低,也许有一天光速真的会降至0,那时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宇宙回到了绝对零度,一切都是确定的,一切都是有序的,或许真的如归零者们所想,宇宙的终点不是热寂,而是鸿蒙之初的零熵状态(至于如何回到零熵态,反对热寂说的人有各式各样的理论)。那既是死亡,也是再生,那时的宇宙由大爆发产生了新一轮的熵增,由熵增中诞生出意识,让意识感知到宇宙的存在,这才是意义。因此意义之塔的顶端不在那一点,不在于绝对高熵或者绝对低熵,而是在于一次次宇宙轮回之中,在于从生到死的旅程之间,从那一点到那一点演化出的变幻莫测又独一无二的瑰丽奇景。地球冒着被人放冷枪的风险向外星人发信是为了这个意义,质子中的魔眼文明动员整个宇宙的力量映亮三体世界是为这个意义,程心在看到一百七十五万种语言的宇宙广播中一闪而过的地球文字时泪流满面,也是因为同一个意义。
存在过,活过。
以上就是有关《三体》主题的一些微小意见,第一讲生命是低熵,诞生生命的环境也是低熵;第二讲生命不是绝对的低熵,高熵环境才能刺激意识产生。第三讲生命诞生的意识会思考高熵,最瑰丽的生命,是指从低熵到高熵的旅程。
当然我知道它拍不出来是一个熵值为0的确定事件,只希望有生之年也能看到该事件熵增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