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捡起兴趣
2020年春节前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现在看来是全球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感染人数超两百万且还没有出现明确的下降拐点,经济大幅下滑已不可避免。首先让我们向被病毒感染的患者致以深切的慰问,并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所有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个春节对全国人民来说绝对是最没有年味的一个春节,但也是最让人牵挂人心的一个春节。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全国基本上限制了人员的流动性,大部分都是宅家抗疫,并密切注疫情的发展,这也让大部分人都度过了一个最长的宅家假期。同一个状态时间久了,就需要找点事情来调节一下。对于我自己来说,除了与从老家来的亲戚(年前非湖北过来的)在两周时间喝了14天的酒之外,也把小时候写字的爱好拿出来练了练,毕竟从高中开始就几乎变成了一年写那么一次,以至于回老家看到初高中写的字都觉得这十几年简直白过了。
说起写字(姑且不敢称之为书法)这件事,是从小学三年级写大字之后开始喜欢的。记得当时是用那种印刷好的影印大字放到下面瞄着写,其实现存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神龙版也是冯承素描摹的。对于我这种特别讨厌放学后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写大字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作业了。不仅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周写一张大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一般是一首五言律诗),还会自己找一些旧报纸来写写。那时候农村物资的还是比较贫乏的,旧报纸都不是很充足,一般都是找村里的干部要来的,更别提什么宣纸书帖了,所以临帖这种对初学书法的人奉为第一步必不可少的过程对我更是根本不存在的。写了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可以不用印着描了,可以直接在方格里写了,以前学校会举办作业展览,我的作业倒也经常拿出去被展览。
写大字的作业持续到小学毕业,初中以后就是周末或者假期心血来潮的时候写几次,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能玩的东西越来越多,反而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况且也都是瞎写,完全没有章法。真正开始看书帖(仅仅是看)都是上大学有了电脑之后的事了,虽说在中学、大学、甚至工作以后参加过几次书法比赛也都获有小奖,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属于野路子,没有系统的章法。
说到这里,我记得刚上大学介绍自己爱好书法的时候,有人问我练习的哪种字体,颜体还是欧体?我当时一脸懵逼又尴尬的说我都是瞎写的,不知道他有没有鄙视我。因为我当时确实不知道什么颜体欧体,大概知道说的是谁,但字体什么特点完全不知道。直到后来有了自己的住所,才买回来一些书法名家的字帖,甚至宣纸也买回来两刀,虽然买了三四年也就用了十张左右,现在放的都有点发潮。
春节在家这么久,除了吃饭喝酒陪小孩,总得找点事情做吧。这个时候读书写字就是比较合适的了,不用出门,还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暂且不说,虽说最近两年订的目标是每年40本也都基本上执行到位,主要说说重拾我的写字之旅吧。想到自己喜欢了写字二十多年竟然没有认真临习过书帖,就决定还是从源头做起。除夕那天写完了家里的春联之后就开始了我这么多年的第一次整幅作品的临习,天下第一行书神龙版《兰亭序》,也是因为我的鼠标垫就是《兰亭序》,临起来最方便。
以前偶尔会照着写单个字觉得还挺容易,真要整副全部临下来才发现真是个体力活,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很容易漏字或者串行。而且刚开始全临,起笔几行由于不是很放松都有点手抖。反正目前我用毛笔临过两次,随意写过一次,没有一次不出错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我第二次临帖里的错误。

软笔由于每次写完需要洗笔,这也是平时不怎么写的主要原因。但是硬笔就比较方便了,平时偶尔都会拿着笔写写画画,以至于我桌子上的废纸都被我写的密密麻麻,密集恐惧症者对不住了。


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动手写字这件比较原始的技能好像也在越来越很少的被用到。对我这种自认为 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动手写字这件比较原始的技能好像也在越来越很少的被用到。对我这种自认为业余爱好者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何况其他人。不过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近年来也被更多的小孩所喜爱,书法不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能够让你静下心来,减少浮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次宅家让我又有了捡起小时候爱好的冲动,希望今年能够通临《兰亭》十次,到时候有进步可以再分享,没进步就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