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本身,像河流一样合情合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爱情故事,会是何种面貌?
那时,老式、漫长、占据整个灵魂的爱情尚在盛行,陷入爱情与罹患霍乱的症状是如此相似,让人分辨不清。河岸上发生的爱情故事也就如同宽阔的马格达莱纳河一般,蜿蜒流淌,永不止息。
有时,会有少年抛却天真,坠入疯狂的初恋。从早到晚,在暗恋的美丽少女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读着诗集等待,只为看着她从自己身旁目不斜视地轻快走过。在心里将所有可能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中的情感全部归属于她,除了她什么也没兴致做,除了她什么也无法想。想要交给她一个便条,可感情已无法抑制地从心中溢到笔端,一封短信变成了一部写满甜言蜜语的宝典。
有时,会有初长成的少女从虚构之爱中猛地惊醒。好奇与悸动曾给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薄纱,让她错将一个并不爱的幻影看作自己的恋人,甚至与他约定终身。而在经历了现实的考验之后,当这薄纱不复存在,她突然发现自己拥有的不过是一场虚无,是自己对自己撒的一个弥天大谎。须得将这虚构之爱与这幻影坚定地一同从人生中抹去,走入崭新的生活。

有时,各怀心思的男女会默默共享肉体之爱,向其他支离破碎的心灵寻求抹平旧日伤痕的慰藉。维系秘密的爱情如同一种本能,按照身体的志愿行事,半城急需爱情抚慰的孤独者都在夜晚狩猎,利用肉体的欢愉从爱情的痛苦中幸存下来。
有时,结合的夫妻起初是没有爱情的,只会互相提供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相加成一种看似爱情,几乎等用于爱情的东西。这种世俗之爱足够稳固,以至于婚姻可以安然无恙地越过种种现实的琐碎和厌恶,直到两人能够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给他们的更多致命考验,不慌不忙,适宜得体地相爱,一起到达彼岸。

仅在很少的情况下,人能在暮年重新找到爱情。年轻时受阻的爱情,在年老时不会再受制于众人的眼光。他们惊讶地发现,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甚至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他们把世界抛诸脑后,将因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升起黄色的旗帜,以霍乱的名义来来回回地航行在马格达莱纳河上,直到永远。

除此之外,还有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这些故事都被浓缩在同一本厚重的爱之书中。

1985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关于爱的小说”。它既是一本将爱情与它的千百种形式记录在内的“爱情百科全书”,又是描绘时间洪流洗刷记忆、淹没生命、腐蚀城市,又重塑灵魂、唤起生机的“哥伦比亚史诗”。在其中,无论何种形式的爱情,都能如河流一般合情合理、自由地蜿蜒流淌,成为生命之源,幸福之域。
“老爸老妈罗曼史”与不幸的暮年之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
仅仅是惊鸿一瞥,年轻的电报接线员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便疯狂地爱上了美丽高傲的费尔明娜。小心翼翼的试探与追求后,二人终于私定终身,却遭到费尔明娜父亲的反对,试图用一场漫长的旅行使他们断绝往来。
可真正使两人分手的,是费尔明娜因在旅途中成熟而对爱情产生的新的认识:在与心目中的爱人重逢的一瞬,她便觉察出这场爱情就像一场幻觉般虚无,立刻与弗洛伦蒂诺分了手。但这位遭到拒绝的恋人宁愿忍受相思病如同霍乱般造成的巨大痛苦,也决心享受煎熬,无论如何,都要倾尽所有,再次赢得她的爱情,尽管她早已嫁给当地最有声望的贵族乌尔比诺医生。
他等待着,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她丈夫的葬礼上,他终于有机会向她重申他不变的爱情……

马尔克斯曾说:“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是某种‘组合’。你从这些人身上取几块,从那些人身上取几块,这样你便会搞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木偶来。”
《霍乱时期的爱情》便是这样的一个木偶。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动人爱情故事的现实版,其实在作者落笔之前很久就已经发生过了。
生长在一个大家族,整个童年都在大人们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中度过马尔克斯,听父母讲了很多年、很多遍他们的爱情故事,但除了相同的“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结局,两人讲述的故事却大相径庭,仿佛并不是同一段过去。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马尔克斯每天都去看他们,同他们长时间地闲聊,终于将两人不同视角的回忆拼凑成了一个完整的传奇爱情故事。

马尔克斯的父亲埃利西奥·加西亚是来自奥阿查县的穷小子,虽然家境贫寒,但聪明过人,天分甚高,浑身充满了二十世纪初的浪漫气息。因为缺钱而从大学辍学后,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北部小镇阿拉卡塔卡找到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电报报务员。到达小镇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为帮他谋到这份差事写了推荐信的神父的好友,尼古拉斯·马尔克斯上校。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可爱的年轻人,并将他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埃利西奥就这样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路易莎。

路易莎·桑蒂亚加·马尔克斯是家中唯一的女儿,也是上校的掌上明珠。她美丽、坚强,在当地最好的修道院学校读书且多才多艺,被身边的朋友称作“俏姑娘”。两个年轻人很快成为了朋友,但并没有生出情愫。直到有一天,路易莎因为生病突然离开了阿拉卡塔卡,去别处休养。两人的联络中断了一个月,而正是这一个月的分离使他们对彼此生出了想念。当路易莎终于回到家,发现埃利西奥正穿着最好的衣服在车站迎接她。两人在握手的颤抖中发现了对方的激动,也感受到了对彼此的恋慕之情。此后,埃利西奥会为路易莎写下深情优美的情诗,在周日弥撒上越过人群与她目光交汇,在两人单独见面时数次许下爱的承诺,发誓非她不娶,永远爱她。
不出所料,这段跨越阶级的恋情遭到了路易莎家人的反对。上校坚决地拒绝了埃利西奥对女儿的求婚,反对他们见面,拒绝与他交谈。但这反而使两人的爱意更加汹涌而坚固。埃利西奥与路易莎想到了很多聪明的方式,通过值得信赖的送信人,用秘密信件、隐语和暗号交流,互诉衷肠。埃利西奥甚至会偷偷给路易莎送去礼物,或是在夜晚大着胆子来到路易莎窗前,为她献上表达自己不变炽热爱情的小提琴独奏曲。
当上校发现无法将两人分开时,便命妻子和仆人带女儿踏上一段漫长的旅途,希望以此切断两人的联络,结束他们的恋情。这对恋人并没有被距离打败。埃利西奥利用自己报务员的身份,在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下,在路易莎旅行的沿途各站建立起联络网。爱的讯息通过“联站”由一个城镇传到另一个城镇,两人的联系从未中断。几个月后,路易莎回到阿拉卡塔卡,在码头迎接她的依然是盛装打扮、满脸爱意的埃利西奥。两人终于拥有了圆满的结局。

除了结局,《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青年时代的遭遇堪称马尔克斯父母恋爱故事的复刻,是一段“老爸老妈浪漫史”。
但马尔克斯将书中的时间背景向前推了半个世纪。在父母的年代,书中的人物已经垂垂老矣,他们获得幸福的时间也比现实中的原型晚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原本的青春恋爱故事因为漫长的等待变得更为动人。
主人公们后半生的经历来自马尔克斯多年前偶然读到的一篇新闻报道。
两位年近八旬的美国老人在墨西哥被抢劫的船工活活打死。原来,各有伴侣的两人从四十多年前开始,每年都会偷偷去墨西哥,在同一家酒店、同一个饭馆遵循相同的路线约会。直到悲剧发生,这段旷日持久的地下恋情才被世人知晓。
从这对死亡的男女身上,马尔克斯获得了描写主人公暮年爱情的灵感。“近半个世纪的地下之恋”与“在一人的坚持之下,让青年时期受阻的爱情在经历一切后于暮年死而复生”的浪漫设定,使马尔克斯能更加自然合理地将自己对婚姻、时间、青春、死亡,以及爱情种种形式和变体的思考融入《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使它不仅仅成为一本“爱情百科全书”,更是一本人性之书、生命之书、描绘哥伦比亚历史的命运之书。

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我们为什么热爱《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曾在采访中说,他曾将这本书已经写好的部分全部改写,将时间向前推了五十年,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刻意让男女主人公生活在哥伦比亚十九世纪末处于火山爆发一样的形势下。
那时,战火频仍,霍乱横行,渐渐衰败的城市似乎打定主意要留在十九世纪的辉煌过去之中,不肯向下个时代迈进。
那时,时光的流逝所产生的变化还缓慢至极,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还是欧洲舶来品。在城市阴暗肮脏的角落,普通人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沉醉于旧情的被抛弃的恋人也几乎忘记了时间在自己身上刻下的痕迹。
那时,爱情尚会如霍乱一般让人饱受折磨。爱情的痛苦是勇者的勋章,小人物亦能在恋情失败的“私人地狱”中抱着不可阻挡的爱的雄心历经生活的锤炼,直至成为浪漫的英雄。
那时,极致的浪漫主义仍在爱人们间流行。死亡不足为惧,生命将在爱中永恒。
我们热爱《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我们能够从中得知未能及身体验的爱的千百种形式,每一种都能如呼吸与流水般合情合理。爱本身无比自然,不应受到任何苛责。
我们热爱《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作者笔下一百多年前南美大陆上令人艳羡的一段段浪漫传奇已经遥远得不可复制,但其中的政治隐喻与社会寓言似乎正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我们热爱《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这不只是一篇爱情史诗,更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迷雾中挣扎前进的故事。马尔克斯流畅易读的行文像是对着“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木偶吹了一口仙气,为其注入了哥伦比亚特有的、溢满热带植物与雨雾气息、搏动着生命力的可爱灵魂,再用有关历史、政治、社会问题的哲思赋予它生命,将个人史融入不可抵挡的时间洪流,使它不仅鲜活地演绎了一段人物之间的浪漫史,更将世纪之交、历史洪流之中哥伦比亚社会的故事纳入其中。
我们热爱《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它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能得到生活的答案。
-
喜乐的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7 12: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