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我觉得我还是庸俗点好
——真是不好意思,跟主流的赞美完全背道而驰的评价,不喜勿入。
如果我在少女时代(中二且文艺的时期)来读这本书,我大概会很感动于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为艺术不顾一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精神,觉得这人太厉害了,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完全视俗世社会中的幸福、地位、金钱、美好的生活……等等所有的一切如粪土,甘于过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只为了追寻心中那份精神所引领他去寻找的艺术天堂,然后觉得艺术家真特么了不起。
然而,读这本书的我,人到中年,开始变得‘庸俗’,所以还没看完我就只想先狠狠地‘呸’一声,然后一边批判一边看下去直到看完,过程中无数次想‘呸’。
虽然这个字很言简意赅的表达了我的想法,却还太不足够,使我不得不长篇大论来抒发一下看完之后的郁闷。
尽管我承认我现在世俗且庸俗,但是我仍然认为理想是美好的,为追寻理想可以吃苦奋斗是美好的,所有人都应该有理想,也都应该有为理想去付出去牺牲的尝试,因为这种经历会让人受益终身——或许是精神上的受益,也或许是物质上的受益。
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不曾为此奋斗过、吃过苦的人生真的不完整,而那些曾为理想奋斗、吃苦、受罪的日子,即使最后可能并没有让你达成你的理想,但仍然是美好而又珍贵的。是会让一个普通人变得闪闪发光、与众不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愉悦的。
即使我世俗且庸俗,我依然敬佩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抛弃世俗中人所追求的东西——比如金钱、地位、安稳的生活,而毅然决然踏上理想之路,去过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甘于贫穷的那些人,因为谁不曾是理想少年,谁不曾想过跋山涉水受尽苦难只为成就心中那最美好的梦呢?
可是,所有的这一切,不能建立在伤害别人、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基础上。
我敬佩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梦想的精神,但我唾弃他那无情可怕的种种举动。
他自私冷血冷酷无情,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事实,这样的人,即使再有理想再有成就再有让我敬佩的地方,我仍然讨厌他、讨厌至极!
可能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我接受不了这种在我看来巨大的瑕疵,不过其实也无所谓,就如作者所说,斯特里克兰德也不在乎别人讨厌他,因为他根本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除了他的梦想,其他一切都对他来说毫无疑义,既然如此,我讨厌他可以讨厌的理所当然。
没办法不讨厌,作为这本书的配角,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和她的孩子,还有布兰奇都是作者作为反面人物来衬托主角的,但我偏偏觉得这种衬托让我看到了这些被认为庸俗之人的闪光点。
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这个人,是一个有点文艺追求的小市民,这点没错,但她并不庸俗,我觉得这个女人其实很了不起,我一点都不觉得她在知道自己的丈夫为什么离去之后绝望又无情——那不是无情,老公都那样了,难道还不能让无辜被抛弃的女人报复一下吗?而且她报复了什么了?
她的生活一下子被碾碎了,她痛苦她难过,但最终她站起来想尽办法重新开始,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养活了自己和孩子——我讨厌作者角度对她的评价,庸俗,她庸俗什么了?难道她也该追随斯特里克兰德的脚步去清高?那是不是连带着孩子们一起饿死算了?人要活着,都有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如果这是庸俗,那谁不庸俗?不庸俗的先去喝西北风活着再来说别人庸俗好吗?
在我看来她是那种化悲痛为力量的典型新女性,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神转折给压垮,而是很痛快的、很完美的开始了新生活,不要因为她开始工作后仍然对工作和儿女的态度有所保留而计较——只要是个成年人,有了点阅历,都会知道一个人很难摆脱固有阶层思想的影响,本来就是普通人,何必要对她有非普通人的要求?
文章结尾处,为了写出这母子三人的虚伪世俗,作者写了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接受采访故意显露出姿态谦和、对斯特里克兰德一副云淡风清甚至是饱含爱意的表现。
我承认,这点上这个女人的确虚伪,但是并不见得是那么虚伪。
她所受到的伤害在心底,她所承担的痛苦已经随着时间和生活慢慢被平复了下去,她已经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但这个时候,那个给她带来生活天翻地覆变化的男人死掉了,还成了全球知名的艺术家,可是她得不到他带来的任何福利,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她怎么做?歇斯底里得去抱怨和怨恨?然后给别人留下指责的机会和骂名?
更何况,她这个时候对自己原来的丈夫还有那些深沉的爱恨情仇吗?怕早是不那么在意了,只是人被翻起来,过去被翻起来,她于是用了最简单的办法保护自己,给自己得利。
至于她的儿子,对于父亲的惨死以幸灾乐祸之态,哦,我不觉得这是虚伪,谁被莫名其妙的抛弃了之后恐怕也会怨恨吧?让他不怨恨反而表现得爱死了这个出名了的老爸才是虚伪好吗?
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虚伪还不如文章最初的时候这位老兄写的纪念他老爹的那本书里面的内容虚伪呢——然而虽然虚伪,可是那位抛弃了他们、他们怨恨的人已经成为世界名人了,还要他们怎么办?如实表达怨恨然后被嘲到连子孙后代都不放过?
别开玩笑了,都是成年人了,谁都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所以,可能我站在女性角度上看待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站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这边没商量的。我觉得换做我是她,恐怕也不能做得更好了。
如果还要诋毁她,那真的是自私冷酷不是人——没错,所以在我眼里,作者的角度,就是这样的。
我从不觉得我是个女权主义者,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能感觉得到作者对女性的偏见,无论是他对女性感情的描述,还是对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或者对布兰奇,甚至几乎每一个女性的描述,我都能深刻地感觉到这种偏见。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纯男性角度看待的女性和爱情,我也不知道作者是否对女性有什么偏见,没有特意去了解过作者,但这本书就是给我这种感觉。
对其中一句话印象深刻,女人总是用全部时间谈情说爱,似乎就只知道谈情说爱,而男性只愿意花一点时间谈情说爱,他的生命里还有很多其他东西,所以男人看不起女人,也侧面反映出了男人其实比女人更不在乎感情更在意现实,所以也别再说女人薄情,真正薄情的是什么,人类都清楚。
不过我虽然觉得这种观点让人不舒服,但也挺现实的,所以现在女人越发了解男人在感情里的不可靠,也不愿意在更多的投入感情,开始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单身快乐的女性越来越多,不知道这是否是在社会现实的逼迫下活成了男人的样子,而男人对此又有什么感想。
这种涉及到两性和女权的话题先略过,继续回到本书里的女性上来吧。
先说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传统型的女性,反面人物,因为只知道怎么过日子,不懂的支持男人的艺术热情,不理解男人对所谓伟大艺术的追求,一开始依附男人而活,主角不喜欢她,作者不喜欢她,而后来她振作起来活成了新女性又把日子过好了,作者又给了她一个虚伪的评价,我只想呵呵。
萝丝·奥特福德,甚至包括作者,在我看来是我最讨厌的文人类型——就是那种觉得自己清高有文化了不起,嘴巴特别毒心里特别看不起别人,把文人的尖酸刻薄和文人相轻的德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虽然是个文人,却比什么人都八卦,比什么人都冷酷,看着别人的悲剧当笑话,自以为是看不起人。文中的‘我’也许比这位小姐好许多,但是至少在他对待施特略夫的方式上……我也真的是并没有觉得‘我’的同情心有多少。
或者这是文人、或者艺术家的通病?但也不尽然吧,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难道不存在吗?哦,存在,但是少,但是也没人关注,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个男权社会,男人有才有名有钱就够了,德是什么,没人在乎。
好了,既然说到施特略夫,那就再说说布兰奇和施特略夫吧,作者这里对女性的不善又再次明晃晃的表现了。
来句题外话,在作者看来,在主角斯特里克兰德看来,女人只要在他们有欲望的时候出现,满足了之后就乖乖的该干吗去干吗去,不要意图束缚男人,因为那会让男人受不了——我真想说什么渣男观点?所以你单身你活该,不过反正你们也不在乎,但是既然如此,不要去祸害良家妇女好吗?
成,可能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布兰奇是自己送上门的,什么下场她活该,而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布兰奇的同情,一方面也丝毫没有掩饰他的不耐烦和嘲讽。
布兰奇难道没挣扎过吗?挣扎过的,她那么强烈的反抗自己的丈夫施特略夫把斯特里克兰德接来,可是这个男人脑子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真的,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简直完全不能理解,就算你爱才,就算你富有同情心,行吧,你就不能尊重一下你太太的意思?你另外想个靠谱的帮忙的、照顾病人的办法不行?非要甚至是刺激布兰奇,提起她最不愿提起的伤疤来说服布兰奇,然后布兰奇后来做的事,一方面可能是情难自已,另一方面还真的就是出于报复吧。
虽然我大概不会那样,但是我能理解那种最深沉的痛和恐惧被最亲的身边人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挖出来,鲜血淋漓的让自己无地自容,她不爆发大概就是灭亡,而布兰奇的选择也很简单——爆发然后自我灭亡。
布兰奇是个很性格激烈的女人,但是她并不一定非得选择这种决绝的生活方式,而施特略夫对所有人都很同情很温柔,却偏偏对自己的妻子在这件事上却那么看不清那么无情,无怪乎最后布兰奇选择死也不选择回到他身边——她怕啊,就算她其实并没有那么爱斯特里克兰德,就算她早就知道他们的结局是这样,但是她也不愿意回到施特略夫身边不知道下一次他又会什么时候做出蠢事来。
有些事,可一不可再,所以布兰奇选择了死——而这种重视感情胜于一切爱憎特别强烈的性格,却是男人们都觉得受不了的,他们只愿意享受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你的投怀送抱,而不愿意承担之后的责任,却还要怪女人束缚住你。
而施特略夫呢,也是我一个看不懂的人物,他其实很清醒很看得清,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但是他就是拎不清,明知道别人看不起他利用他伤害他,却非要自取其辱,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毛病。
其实,从旁观者角度,如果他就能像他那样乐观的简单的和布兰奇过日子,未必不能有安安稳稳的幸福——他本来就很清楚自己并没有所谓艺术家的才能和勇气,过的就是普通人的日子,但为什么非要亲手葬送了布兰奇的生命和自己的幸福?
他后来所做的所谓等待和挽回根本毫无意义,他却根本没发现这一点。
而艾塔,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她了,对男人来说,这可能真的是一个理想选择,她无条件的养自己的男人,无条件的给予自己的一切,对男人毫无要求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乖巧听话——我不得不承认,我从书里感受到的,就是男人自私的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女人,所以我只能说,呸,去他的吧!
所以,这个时代的女人越来越清醒,越来越不相信爱情婚姻,不愿意结婚生子,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清醒的意识到了男人的本性。
其实,我还是很推荐年轻人,尤其是十几岁青春期的男男女女来看看这篇小说的,因为很有教育意义——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请记得早些去追逐你的梦想,就算晚些也没事,单身吧,别拖累你的家人孩子,你的理想不该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对于陷入爱情的女孩子,清醒点吧,看看男生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要那么热烈的付出你自己,因为不值得。
我是庸俗的,因为我人到中年,是一个女孩子的妈妈,只要一想到我的女儿将来可能会遇到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男人,我就想说:呸!
所以,抱歉我不懂这种伟大的追求,哪怕最后的几章,我也被作者的描述所震撼,为斯特里克兰德带来的了不起的艺术所震撼,但是震撼的只是艺术,最终让人折服的还是人品,而我觉得,这本书里的这些人,没有人品这种东西。而如果懂得道德和人品的只是作者眼里庸俗的人,那么我得说:我庸俗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