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00411徐樑老师微信讲座《溪山琴况在古琴美学史中的定位》
侵删。

问题:《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吗?
【出典】


“集大成”的特点:

音乐美学如何可能集大成?
对之前各家的成就要有所了解,但这一点在音乐方面是很难做到的。不像诗文书画(绘画次之,因为绘画的保存是更困难的),音乐不容易了解文献的内容:缺乏音响设备,缺乏琴谱文献。
分析《溪山琴况》是否为集大成,从音乐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入手分析:
音乐理论层面
Ex1.

这份指法谱已经失落。听幽兰感觉和后期的音乐差异很大,其实我们对其中的指法也不能准确的理解。在幽兰中,指法和后来的指法所指或许也不同。如果把《幽兰》《琴用指法》当做南朝和唐代的音乐代表的话,从这一点来看,徐青山无法知道南朝和唐代的音乐传统,故而不能被称为“集大成”。
Ex2.

不同时代对指法的含义理解是不同的。比如说:姚丙炎和管平湖对《神奇秘谱》中指法的阐释有差别,以《阳春》中指法“全扶”为例,二人的处理不同。
怀疑:徐青山对当时的琴坛琴况有多大程度的掌握?缺乏对古琴风格与指法解释的完整了解,缺乏如诗歌般博采众长的过程。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水平整体很低,整体水平低出现水平很高的人是很困难的。

徐青山著作:《万峰阁指法秘笺》《大还阁琴谱》《琴左右手二十式》
猜测:琴坛水平低,指法难以做到放松,故对其技术未必做太高的估计
故:
无法做到集大成:不能了解南朝唐朝的传统,无法博采众长,在音乐实践上无法做到集大成。
音乐理论层面


问题:首先,可以看到与其他嵇康《琴赋》很多的审美取向是相同的。这些审美是古今共通的。甚至,《琴赋》较《溪山》,以学到的东西更多。以诗歌为例,在历史上的评价众多,并且观点相左。但在古琴中,历朝历代的美学内容非常类似,原因主要是没有直接的媒介(音响录音),不能直接面对实际作品表达观点,评价语言单一。又,即使语言相同,所指内涵是非常多元的。
《溪山琴况》到底具有什么价值
评价一个人要看其在时代中所处什么样的地位


明代琴谱的编撰者与所在时代其他文艺的作者并没有太多交集。而在明代,在诗歌绘画中,各种流派风格文艺观点纷纷涌现,层出不穷(均以毛笔为媒介,交流较顺畅),时人多有诗书画并通。明代琴人中,一方面琴人强调自己是文化人,另一方面琴人多不为文人所接受,这种现象与前代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局面直到严天池才被改变。徐青山在这方面与严天池极其类似。



【部分问答】
1.问: 您提到古琴美学和其他艺术美学的对话 那么溪山情况“美学”的部分可以用到其它乐器上吗?比如开头一句,“弹琴不清,不如弹筝”,为什么会认为某些乐器不能符合这些美学范畴呢?基于其它乐器发展出的美学理论和古琴美学是可以对话的吗?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怎么处理,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些矛盾呢?
答:“弹琴不清,不如弹筝”只是弹古琴的人对筝的看法,并非筝就不清。
古琴不能完全舞台化,由其音量决定。“去舞台化”:更像日常的对话,不强调舞台表演效果,更多强调在自我的弹奏中书写自己的胸怀。矛盾的处理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实践上可能产生更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因为审美和理解的不同。
2. 问:请问徐老师,我在您译著的《溪山琴况》“逸”一节中看到,您认为通过题解来欣赏音乐是偏离了音乐的标准,那么应该如何欣赏音乐呢,是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来判断吗?
答:首先必须是自己认为好听的,其次在大量欣赏的基础上判断什么是好听的,什么是耐听的,什么是难听的。入门应以音乐本身的标准:好听。然后追求耐听。不应根据文字的描述来判断,不要对音乐有预设,应从音乐本身来判断。
3. 问: “美学”一词也算是“舶来品”。当我们借用“美学”这一概念来说《溪山琴况》或者其他中国艺术门类的时候,它的构建体系应该会有怎样的独到之处吗?
答:在古代亦有各种艺术门类的批评如书论、画论、琴论等,只是没有用“美学”这个词。换成其他概念也可,谈论内容是实践与经验总结。
4. 问:溪山琴况对当今学琴的意义?
答:对指法的要求与自己学的指法互为映衬,追求的境界,在当今舞台化的局面有重要的意义,如“淡”。
5. 问:“气”
答:1. 吴文光:气韵生动,气口的转换,动作等;
2. 吴兆基:弹琴用“气”不用“力”。
-
木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3 06: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