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今天认真地尝试了冥想。
先说说为什么要在今天开始。
上周和几位朋友聊天,探讨了许多人生难题。有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久久散不去:如何真正理解自己,让自己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保持最大程度的内心充实而稳定?换句话说,如何锻炼真正强大的内心。
YS说:可能并不是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感到厌倦。也许我在任何一个别的城市待到第五年,都会有这个感觉。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该如何面对这种倦怠感,并且找到改变它的方法?现在是一座城市给我感受如此,一段感情、一份工作,也都会让我陷入同样的境地。我是因为什么原因厌倦这座城市,还有得救吗?
Y说,他原本以为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无止境地探索,就是对抗倦怠感的反击。但他最近感到可能这也不是办法,因为在不断和新事物、新人建立关系时,快乐总是一时的,且人对外界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找到自己能创造的快乐的源泉。
再说下去,还是回到我一直坚持的观点:还是得老老实实地直面自己,找自己。就像了解自己爱吃辣的不爱吃甜的,喜欢晚睡而不是早起,钟意异性而非同性一样。既要了解自己现有的认知、感知的边界,还要能提炼出一些指导原则,在持续探索未知/过日子的过程中不至于完全迷失自我。比如:我喜欢的运动之一是山里徒步(具体),我喜欢亲近自然(抽象)。所以哪怕不能徒步,有机会去海边的话也会比在家里和朋友玩牌更让我快乐。又比如,我不喜欢办会员卡(具体),我不喜欢轻易做出承诺(抽象)。但这些似乎又都还不够透彻,还没到诸如是什么引起我的恐惧、不安、快乐等等触碰到真正自我的领域。越多思考、越多和朋友深入的谈话、越给自己“失重”的机会,越感到自己像一本剧情小说一样,看不透。
比如。最近猛然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从来没想起来过的)极其微小的细节,我会痛哭流涕。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以无法想象的耐心和外国人激烈争论爱国情怀。我开始欣赏我爸多过于我妈。我开始在情感里做一个“索取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每当有一些新的东西、想法出现,我感到诧异、新奇、疑惑。所以我是被爸妈坎坷的婚姻囚禁了太久?是内心深处真正的爱国者?我实际上痛恨社会的道德评判?我长久以来对感情毫无驾驭能力?它们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好像是,攥了很久的拳头,慢慢在松开。然后发现以前笃定的东西都在被打破,有一点天旋地转的感觉。
说回冥想。在慕尼黑时就有朋友推荐我该做冥想来给自己一些Self love,最近也不断看到和它相关的消息,所以决定今天来试一试。
其实许多年前也算有过尝试,但苦恼于无法体会深呼吸到底有什么作用,且思绪不断狂漂,觉得自己连入门的门槛都跨不过去,于是放弃了。
体验总体是不错的。试了几个不同的课程,对其中的两个印象深刻。一个叫作“摆脱恐惧”,想象自己最恐惧的画面在电视上播放,自己是观众。另一个叫“寻找安全岛”,想象让自己最安全的场景,努力记住那种身在其中的踏实感受。前一个练习让我一下子鼻酸,感到许多悲伤涌上心头,哪怕想不到具体什么恐惧的一幕,只觉得无法、不愿直视屏幕。后面的那个练习,我以为我会挑一些大自然的场景,结果是K的房间,这实在让我大吃一惊...
又是因为新体验带来的新感受和新疑问。需要适应这谜题被解开过程中的“失重感”...
4月12号,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