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三观卖血记》里的卖血年代

近日读了余华写的《许三观卖血记》,突然发现还挺喜欢书中许三观这个男人。
在我眼里的许三观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是合格的。
虽然有犯过混的时候,但在紧要关头,困难时期,他都会站出来保护家人,用他自己的血来保护着他们。
在那个年代的环境下,如果我是男的,说不定我会和他作一样的选择,或许会做出比他更糟的选择。

想起书中: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娶了许玉兰后就生了一乐、二乐、三乐。后来因为一乐长得不像自己的流言蜚语成为了许三观心中的芥蒂,随后引发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
但在一乐砸了方铁匠的儿子这事上,对许三观理智淡定的反应,我认为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正常选择。因为善良的他为了这个家,还是会选择卖血赔偿。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许玉兰说的话总是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似乎在说着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就如方铁匠为救儿子,不得不去搬许三观家里值钱的东西。许玉兰无力阻止地说“世上还有这种人,帮着别人来搬自己家里的东西,看上去还比别人卖力。”
好像这话在说:“这人,本就是自私的性子;这家,本就不是个说理的地方;这方铁匠,算善良老实的了。”

在许三观犯浑被抓这一情节,也是许三观为了弥补林芬芳进行的第三次卖血。
就因为这事被林芬芳的男人发现后就弄得沸沸扬扬,在扬长而去时,许玉兰说:“世上还有脸皮这么厚的人,拿着人家的东西,还走得这么大摇大摆。”
这话就坐实了许三观忍气吞声的缩头乌龟的形象。

再到后来的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大锅饭的这一时期。
许玉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有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着一条退路……”
这暗示即将到来的灾荒年。

许玉兰也经常说道:“灾荒年景会来的,人活一生总会遇到那么几次,想躲是躲不了的。”
这让我想到此时的疫情,大部分人只能待在家中,都计算着过日子吧。算着口罩和粮食的价格、算着隔离解放的日期、算着开学复工的时间……
此时的疫情也无法与那时的饥荒时代相提并论。小说里描写的很苦,读者在评论里众说纷纭。
也有人说“不该用当下的三观去解读那个时代的故事。”可现实就是,勿忘国耻的同时也得向前看。

对于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也只是从长辈的口中认识那个年代,只知那时的苦难是我们无法想象体会的。
而在余华笔下,我无法想象出许三观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的体会,我只知道减肥饿的感觉。

我能想象到,在许三观过生日时他给家中每一个成员都做了一盘菜。作者对这段细腻的描写令我也在脑补、咽口水、更多是感到满腹心酸。
这日子再苦也要有爱,或许生活就是应该如此。

那个年代,促使许三观第四次卖血的日子当成春节来过。一家人换上最好的衣服,去饭店里吃面条,唯独除了一乐。
可谁又能明白孩子是无辜的呢?
就算一乐是许三观最爱的儿子。若把大人的错却算在了孩子的身上,谁又能没有点芥蒂呢?
无辜的一乐只认“谁给他买面条吃,谁就是他的亲爹。”一路上他心里也明白许三观才是对他最好的人。

“何事何物都有其意,何人何境都有其界,冥冥之中因果循环,暮光之城顷刻全倾。”

许三观是个善良的人。他让一乐去救何小勇;自己冒风险送饭给许玉兰;为了让一乐、二乐下乡后的日子好过去卖血;同一个月,为了二乐能够早日回城又去卖血陪酒。这时他得知阿方的身体败坏了,而和他一起的根龙在卖血后死于脑溢血。
可生活就是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更不愿意放过像他这样的普通人。
一乐病了,他为了救一乐选择一路卖血。一路上的温暖和真情也缓和不了我对许三观担忧的心情。因为这一次他不是一路卖血,是在卖命啊!
读到这里时,我担心他留在这卖血的路上,而他却难过着因别人救他,而失去卖血钱。
好在,这一家人都救回来了。

最后一次许三观为了自己卖血,却遭遇了拒绝和嘲笑。
就为“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他就在街上哭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他怕万一这家里再有灾难该怎么办?
三个儿子都不理解并觉得因他而感到丢脸,直到许玉兰痛骂儿子们。

通过许玉兰的话回顾了许三观这一生卖血的经历都为了解救家中的困境。
谈及卖血,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因为她也卖过血。
大概是在1985年,那时的工资一个月差不多两百多块,可卖一次血就有60块,但卖血头带一个人去就会提两块钱,实际到手58块钱。
这么一看,卖血确实挺赚钱。

当初我的母亲独自一人跑去矿山上,找到卖血头。就这样,她一个月连续卖了三次血。当她还想继续卖血时,卖血头不允许了。
这一刻,我是被那时母亲的勇气惊讶到了。
我的母亲告诉我,她选择去卖血是为了增肥,其实家中所有人都知道这钱她拿来填补家用了。

无法想象当时她的处境。但现在我母亲常说,她很后悔去卖血,自从那次连续抽血后,她的身体大不如前,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有力气了。
包括我的母亲积劳成疾,她都归咎于那次卖血的经历。

或许在那个年代的经历,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有的长辈不愿提及,有的长辈说多了却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但大部分的长辈更愿意把这一切当成故事,苦口婆心地告诉下一辈“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现实就在眼前,珍惜并向前看。
再见了许三观,再见了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