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与倾城之恋
方方大概很得意。这个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因为一篇关于武汉的日记登上了洛杉矶时报的头条,引起了白皮肤黄头发的洋人的侧目。西方人看见这本来自东方古国的日记如获至宝,像看见拉贝的日记似的。于是,面对能死人的疫情动作尚且缓慢的他们,看见方女士的这本日记,立马如蚁附膻。在3月24日,方方最后一篇日记罢笔,4月8日,英文版就开始在亚马逊上开售了,还有德文版也迅速上线。据说,已经开始有人提名她为下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了。这位胖胖的、眼里有光的女作家一时风头无两,站在湖北乃至中国的文坛上斜睨众生。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在搅黄了妹妹宝络与范柳原的订婚后。张爱玲这样写白流苏的“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她们一点颜色看看。她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宝络心里一定也在骂她,骂得比四奶奶的话还要难听。可是她知道宝络虽恨她,同进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方方的得意,同白流苏的得意并无二样。一般来说,建国后的作家们,是很憋屈的。文学青年们谈起中国文学,张口竟然还是鲁郭茅巴老曹,视这些后生代作家们于无物。莫言荣获诺奖后,大家才一窝蜂的去看他的书,翻了半天,结果还是放下了,最后是任宝奁尘满。其他作家们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有茅盾文学奖的加持,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想不愿没空看这些作家们的书。网络时代以来,风起云涌的新人辈出,那些作家们更是被遗忘在冰山底下。但是你以为他们就这样完了么?不,她们还要找存在感,她们还有好戏要上台,她们不能被视为空气。
熬成了老作家的她们当然有法宝,法宝之一便是她们的身份。如果方方只是一个护士,别说她写武汉日记,她就是写上海日记北京日记,日记再妙笔莲花,西方人也不会动心。而且即使动心,也不会那么快动心。郑渊洁就诚实地说中文出版周期是一年,英文版是两年。西方人又不爱郑渊洁,当然得按程序走。但是西方人实在是太爱方方写的武汉日记了,要给她VIP待遇,所以才有这个上帝看了也吃惊的出版速度。可是西方人究竟是爱方方还是爱武汉日记,西方人笑而不语。方方又不是美艳的东方女郎,武汉日记又不是彩票指南。但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和新冠疫情下的武汉日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化学反应,使西方人认为这本日记不啻于圣母玛丽亚甘甜的乳汁。
饱食终日的女作家在武汉被封城的日子里,拿着即使不工作也停不了的高薪。虽然能轻易地买到非洲人嫉妒的流口水的五花肉,但终究是不开心的。不开心的原因很多,因为女人会常常的不开心,连她的伴侣都猜不到原因。女作家也是女人,女作家也会不开心。庸俗的女人们该打开抖音或淘宝了,但女作家的不开心,是一定要动笔的。于是,坐在高楼上的女作家,打开电脑,决定写日记。大家不要被日记这种体裁给骗了,我们上学的时候写日记,真的是写日记,是不让别人看的。而作家们的日记就是要给大家看的,不仅日记要公布天下,有时候连封信也要登报。巍巍当年写最可爱的人,随军去朝鲜。而女作家写日记既不当志愿者,也不当记者,坚决闭门写日记。可是整天坐在家里,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日记呢?可爱的女作家发动亲戚朋友提供素材,好让她把这本日记写好。蒋介石写日记有时候还骂自己,但女作家写日记则不然,让自己化身为隐身人。关于自己的只写感受,关于其他的则写道听途说和耸人听闻。我们从女作家的日记里看到了“满地无主的手机”“去世的护士”以及大量的“死亡”“政府”“去世”,让人恍惚以为看到了末世地狱。然而打脸实在太快,女护士生死不配合女作家的日记,令女作家心烦不己。满地无主的手机也太可恶,没有上交民警,竟个个回到了主人手里。丘吉尔一开口,东西方的铁幕垂了下来。而神奇的女作家一只笔过滤掉了阳光、感动和付出,只剩武汉的冷雨。日记当然记忧不记喜,或许是因为女作家觉得欢乐太廉价了吧。眼看武汉形势越来越好,女作家果断停笔于武汉解城前十五天。有记者曾问日记会写到抗疫结束么?当时女作家言之凿凿说会坚持到封城结束。我们自然不能责怪女作家,只能责骂记者。红楼梦没有结尾,所以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女作家在武汉的黎明将要出现时,日记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西方人这么介绍女作家“作为中国最受赞誉的作家之一……中国著名作家……”方方又得意了。西方人需要的中国是西方人想像的中国,而方方提供的就是西方人想象的中国,无怪乎一个中国第一流作家横空出世。国内的文学青年们大抵都批评方方,然而对方方的批评大都苍白无力。方方一点也不怕,方方的杀器是“极左”“乌合之众”,让初出茅庐的青年还得去恶补历史。与方方同时代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忍耐不住了,批评大众对方方的批评。她认为:她们是可以批评,可以披上自由斗士,这样可以为国争光。而大众对她们的批评,是不对的,是……西方人简直要鼓掌了,这正是西方人擅长的大名鼎鼎的双标法。
国内的文坛,照例大都不说话。倾城之恋里这样写白流苏家人们的反应“徐太太这样的笼络流苏,被白公馆里的人看在眼里,渐渐的也就对流苏发生了新的兴趣,除了怀疑她之外,又存了三分顾忌,背后叽叽咕咕议论着,当面却不那么指着脸子骂了,偶然也还叫声六妹、站姑、六小姐,只怕她当真嫁到香港的阔人,衣锦荣归,大家总得留个见面的余地,不犯着得罪她。”说的也是,我们不妨最大胆的预测一下,这位中国著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受聘于国外最著名的大学,教授国外的青年们写日记。毕竟疫情到了现在,国外还没有出现一本《巴黎日记》《伦敦日记》《纽约日记》。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大概方方也不觉得。
-
豆豆60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5 23: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