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卩部字》邑

邑【yì】,會意字,字形的上面是囗【wéi】,表示城墎;下面是跽坐的人形,表示人口,本意是人們聚居的地方。

《說文解字·邑部》邑: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許慎的解釋是根據秦篆的字形而望文生義。
段玉裁注:《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尚書》曰:西邑夏、曰天(大)邑商、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
王畿稱大邑,諸侯國稱都邑,卿大夫的封地稱采邑,又稱食邑。
羅振玉:邑為人所居,故从囗从人。猶啚為倉廩所在,故从囗从㐭。
《釋名·釋州國》:邑,人聚會之稱也。
《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
「邑」後來作為漢字的部首,隸變之後統一規範寫成在右邊的耳朵旁阝。
以「阝」為意符的字多跟人們聚居的地方有關,包括地名,如:邯、鄲、郯、邶、邳、邗、郎、邪、郫、鄣、鄯、邰、部、邲、郟、郢、鄂、鄖、酈、邡、邛、鄶、鄱、郴、鄞、那,等等。
一些以國為氏的姓氏,如:鄧、鄭、郭、邱、鄒、邢、郝、邵、祁、郁,等等。
从「邑」的會意字:郵(邊陲之驛站)
以「邑」作意符的形聲字:邦(國)、都(諸侯國的國都)、郡(中央直接派官員管轄的地區)、鄰(五家)、鄙(五百家)、郊(距國都百里以外)、邨(村)
以「邑」作聲符的形聲字:挹、悒、浥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築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則虽小曰都,無乃为邑。
這一段說的是「都」與「邑」的區別。「邑」即使有城牆,也只是人們居住的普通村莊。而諸侯王的國「都」,無論大小,除了王宮之外,還一定有祭祀先祖的宗廟,和祭祀土地神與穀神的社稷壇。
「邑」和「城」的區別,在於「邑」通常都沒有城牆,而「城」是一定有城牆。
【湯沐邑】周天子賜給諸侯在王畿附近的封地,供其進京時沐浴更衣之用。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
文王受(天)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考(問)卜維王,宅(擇)是鎬京。維龜正(貞卜)之,武王成(完成)之。
周文王晚年時將都城由周原的岐邑東遷,營建豐邑。周武王時又進一步東遷,營建鎬京。
豐邑,在今長安縣豐水西的張家坡一帶。鎬京,在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
于,通假為邘【yú】,應該是與崇國相鄰的鄠【hù】國。崇,即崇侯虎的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