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弃光明,带来毁灭——富特文格勒指挥《马太受难曲》的启发
在受难日之后,复活节之前的今天,原想介绍一款圣乐杰作的唱片,奈何有些杂事,今年且搁下。但在考虑哪些录音可以推荐的过程中,我总是特别想到富特文格勒指挥巴赫《马太受难曲》的现场录音,在此略记感触之一二。

很多作曲家都写过受难曲,以音乐的形式述说受难的历史,但其中最有影响的,无疑是巴赫的作品。特别是《马太受难曲》,我甚至怀疑这一部作品的录音数目,就快要相当于巴洛克其他作曲家同类作品的总合,至少也差不多超过一半吧。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为何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与影响?富特文格勒的观点很说明问题,他指出,以音乐的手法刻画情节内容,该作在音乐史上堪称无与伦比。有趣的是,正是在歌剧繁荣的巴洛克时期,巴赫终其一生都没有进行歌剧创作,并且对这样的形式有一定保留。
然而在受难曲中,也正是这位作曲家用音乐描绘过程、画面、情感、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还有救赎的不同层面,所呈现的深刻与生动,或许是空前绝后的。他的前辈许茨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到达了超绝的深度,却更多是叙述,而非戏剧的高峰。在巴赫手中,音乐刻画前述这些方面的深透,及最终综合呈现的效果为该作带来今日的影响。

同一种音乐戏剧的力量,在巴赫的《约翰受难曲》中表现为直白和古拙,而在《马太受难曲》中,各个层面的完美,不同形式(咏叹调、合唱、当时的乐队效果等)的纯青,恐怕在莫扎特的歌剧高峰问世前,难说有其它作品能够相比。在这样的背景下,忠实地表现这些作品,很多就需要通过以音乐刻画场景的思维入手。
单纯地还原乐器,或演奏方式,却忽略作品的情感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所带来的超越时代的演绎潜能,是很难真正做到忠实原作的。如前所述,富特文格勒指挥《马太受难曲》的录音带给我一些特别的感触,就是因为指挥家看得深透。
这是1954年,也就是富特文格勒生命中最后一年的现场演出。依照当时的演出习惯略有删节,是可惜之处。然而,就发掘巴赫音乐潜藏的力量来说,这款演绎永远不会过时。同时它证明,富特文格勒许多看似极端化的处理,我们都能从原作中找到深刻的原因,而非绝指挥家兴致所至,制造效果。

正如这次《马太受难曲》的现场,给我最深刻震撼的段落之一,就是耶稣被捕后,彼拉多其实想要释放他,但很多犹太人宁可释放一个强盗。彼拉多问他们要释放谁?众人说出强盗的名字。巴赫在这个时刻表现出恐怖的戏剧性,而富特文格勒就是非常彻底地,通过合唱与乐队将其塑造为末日。那种强度与恐怖感,让人分明感到这一刻就是末日。
这样的手法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对于本真风格而言,但事实上,富特文格勒是忠实作品的,因为那就意味着很多人的末日。当耶稣走出来的时候,一些妇女为他哀哭,他却对她们说:不要为我哭,要为自己哭。因为他知道,不久的将来,耶路撒冷要被夷为平地了,这是很多人此刻的选择所造成的。
虽然种子长出来需要一段时间,但唾弃义者、唾弃光明,所带来的只能是毁灭。耶稣原先就反复告诉人们不能这么做,他们总是不听。还有许多人先前向他欢呼,几天后却又说要钉死他。人所种的,最终统统要收。虽然在演出《马太受难曲》的时候,很多指挥家都将这个场景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富特文格勒却依旧与众不同。

因为他对于那种内在的末日与毁灭的意象认识之深,确实有别于他人。场景连绵不断,但在这样的关键点上,巴赫就是着重突出了:唾弃义者、唾弃光明,就单单是毁灭,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富特文格勒作为演绎者,更多是将其传达出来,在现代乐队与合唱团的环境中,作出最充分的表现。至少,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充分的表现。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0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