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观后感—金马的落寞原来早有征兆
虽然去年金马的落寞跟政治有关,但在艺术上并不是没有征兆的,从《路边野餐》到《八月》就已经显现出金马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煎熬。在李安远走好莱坞,侯孝贤,杨德昌等众多大咖落定神坛之时,金马想尽快的寻找接班人,奈何香港虽有杜琪峰的坚守,但对于那些后起之秀来说,艺术探索向来是条漫长的路。这时,从内地冒出的几个照猫画虎,所谓艺术临摹的学生级导演,吸引了金马的注意。而此时金马的激进让他们忘掉了电影的本质。
说实话,看完《八月》我心中生起一种悲凉,内地虽有多座高等电影学府但却没有培养出让人惊叹的导演,尤其在第五代,第六代之后更是凋零。内地的问题多在不是被资本绑架,就是好高骛远,空中楼阁。《八月》显然是后者。这类型导演应该称之为“艺术临摹生”临摹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底子差本就该临摹。但有句话他们可能没有搞明白就是“如果要打破常规,请先了解常规。”无论《路边野餐》的四十分钟炫技长镜头,还是《八月》导演对自己记忆的单纯画面拼接,与其说对作品掌控的稚嫩还不如说是对常规的蔑视。这种悲凉多少掺杂的一些失望,比起近年来崛起的韩国电影,和一直在顶端的日本电影来说,如果再这样下去鼓励不符合常规的临摹,那就离绝望不远了。我们无法阻止也没有能力摆脱资本掌控,那就好好加以利用,起码艺术还在你的手中,拍一部让老百姓都能看的懂的电影,也算是对你电影艺术的积德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