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枣树难题

独立思考如何体现?用那些快要烂掉的颂词吗?从开始念书到学会作文开始,那些肉眼可见的科学家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方格纸试卷里。居里女士或是富兰克林先生,朱自清先生或是鲁迅先生,作为孩子最深的印象不过是居里女士发现一个新玩意儿,世界因此沸腾不止,却基本没人真正见过那是个什么东西。鲁迅先生在艰难时期站出来骂了旧社会的人,然后人民开始幡然醒悟,但孩子们从未真正明白鲁迅先生话中的含义。
从作文再也不作为一种考试需要,扔掉笔杆之后,那些人再也没有出现在正常的生活里。于是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代人再传给下一代人,像是传家宝一样,可能换了名字,但模式依旧。教育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共同的氛围,善于运用歌颂,歌颂完全不了解其身世背景的人物,歌颂从未亲眼看见过的美德,不准批判,不被允许将不公披露,只能将某些未名的美好赞扬出来,一部分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但他们却在道德约束圈之外的天地肆无忌惮地散播着脏言差语。
中学的作文致力于研究作者的思想,还记得当时有一个题目热的发烫,鲁迅先生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那时候作为孩子始终不解其意。猜测作者的思想是最难的事情,连父母也无法准确猜测自己骨肉的真实想法,何况并非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某位“伟人”呢?倘若真被猜测的精准,他们又怎能配得上“伟大”二字?这一向是大家认可的逻辑,一方面渴望猜测,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导出一种固定的结果。
鲁迅先生可能也很为难,倘若他生活在眼前的时代,他提起笔来,早已忘却当时他缘何写下这样一句话来。他睁大双眼,运转思想,头皮洒了一地,却始终不会做这道题目,倒是颇为惆怅,写下“忘了”二字,最后成功拿下一颗零蛋,深感教育之艰深,于是弃文再次从医。
是否可以如此猜测一下,或许那不过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反复唠叨落于纸上,或许鲁迅先生写下一颗枣树,出门小解,忽然看到旁边还有一颗枣树,他本想改写成两棵枣树,但划掉有些浪费纸张,于是补充道:“另一棵也是枣树”,犹未可知。更有甚者,鲁迅先生真的在传达某种极为深刻的讽刺,抨击爪牙政权的独断专行,令这两个短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那个年纪的孩子们是否真的能够体会?总之,我不能体会。
如此不正经的猜想,可能会被安上辱没大师的罪名,调侃与亵渎大师二罪并存。但谁又能想到,扣帽子之人的内心是否也作过这样的猜想呢?谁都无法准确判断,他们甚至连大师诸多文章中的一篇也未认真读完。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无法切身体会不同时代之下的故事,这是一件需要被尊重的事。对于作品的解读,它曾出现在无数人眼中,本该有无数种色彩,斑斓缤纷,那是创造力盛开的声音,但赋予自以为靠近标准的答案,论资排辈,并评分高低,的确是在将那些丰富的创造力圈入羊群。
能拿下高分的人,优秀且睿智,他们该收获鲜花与掌声。可当把目光转向另一部分群体,他们袒露过一些真实的想法,发出过一些真实的声音,但最终他们收获的评语可能是离题万里,他们曾看见题目上清楚地写着:“不少于八百字,力求真情实感。”但当时却不知自己为何费尽心思审题,却斗转星移,跑进了腰斩刑场?最可能下一次的作文考试,他会痛改前非!
为何定要将所有人变得完美而统一?人会有贪婪、憎恨、嫉妒,也会有感恩、爱心、责任,它们始终交织在一起,于是人们注定会看到美丽,也会同时看到丑恶,或许更大的可能性是感受过丑恶,人才会选择更紧地拥抱美丽呢?顺从自愿的选择永远要比隐瞒真实的诱导要好,一个人随着成长与经历,终将会触摸到曾经试图遮盖的那部分暗角。这更像我们的性教育,无论以何种方式遮掩,性欲终将萌生并抵达,倘若性教育不是出口,他们也会寻找到其它出口,因为没有人可以压制上天赐予人类繁衍的本能,这一切不过是天性使然。
用多元的视角看待完整且真实的世界,才能让成长变得更加纯良,一颗植物既要度过温暖的春夏,也要挨过寒冷的秋冬,如同人一样要感受美好也要体验不公,这是想要共生必须要踏过的漫漫长路。尊重不同的声音,还有那些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思考,生活并非一道数学题,它是一道艺术题,它从未有过标准答案,也无人有权给它一个标准答案。
如果要问为何文学正在日趋衰落,大概因为表象上的社会太过美好,生活都太过幸福,生活里听到的声音都太过统一。一个人对于赞扬可以持续多久呢?既然都是赞扬,生活又如此美好,没有悲伤与苦痛,没有挣扎与忧伤,那又何必落于笔端?风花雪月,莺歌燕舞都已填满生活的空间,又何必再需要思考与所谓深刻的表达呢?于是就可以看到书店们正在如夕阳般缓缓落向西山。
一个孩子从校园离开,他们可以掌握最好的技术,可以做到迎合社会需要的一切事情,但唯独难以胜任如何去做富有价值与创造力的事情。市场上清晰地写着的是:“要富有思考力,能够独立完成XX项目”,但他们依旧会感到无所适从,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独立思考?可能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发出了某地可能会有食物的信号,小蚂蚁们向着信号源前进,便是在完成着某种独立思考,并坚定不移地认为,那就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童九
20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