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三章
Ch3生息资本:与众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一、初步分析性思考
商品信用:商品先同支付承诺交换而后由货币支付清算的销售方式,具有充当银行信用的功能
银行信用:本息偿付的货币借贷
1.马克思对待生息资本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阶层二分法
贷款资本家向借款资本家贷款的假设,说明利息是借款资本家投资项目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
停滞货币的集中是有规律地产生于社会总资本的生产之中,是货币贮藏的纯粹资本主义形式,有规律地创造停滞货币为信用体系的基础,信用体系使停滞货币流动起来,作为生息资本,并使其转向积累,信用体系首先是产业资本家剩余资金内部再分配的一种机制,利率运动反映了生息资本的供求(伊藤诚)
工人和其他社会群体的货币收入临时闲置部分
第二种:
停滞货币是由工业积累过程系统产生的,由信用体系转变为生息资本,并返回到积累中来收取一定比率的剩余价值;
生息资本与资本积累相分离,闲置资本成为实质上在积累过程之外的的生息资本,
信用体系的运行具有相对独立积累的性质,可从信用机构筹集闲散货币的能力和当实际积累遇到困难而它们还能继续创造利润的能力上得到证实//信用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是解释金融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最终运行要遵循实际积累的运动
二、生息资本的形式与工业资本的循环
1.“货币”资本与“经营”资本
货币取得了充当资本的特殊使用价值,使得货币可以作用生息资本来进行交易,作为特殊商品,具有特殊的价格,为了定价,考虑货币可以普遍地为其使用者带来平均利润,所有者可以为分享部分潜在利润而暂时让渡它
马克思分析的问题:如果货币普遍具有产生平均利润的使用价值,很难想象货币所有者依然满足于利息,马克思关于借贷资本是其所有者实现了特殊使用价值后归还为条件的让渡的假设,在“借贷”和“经营”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上不可能从逻辑上得到证明
2.停滞的货币与资本循环
另一条分析途径:假定在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后,货币有系统地转变为生息资本,借贷者的目的、钱用来做什么,在此毫不相干,只要体系存在,贷出的货币必然成为生息资本:在存在实际积累过程,作为利润一部分的利息就会获得客观基础,因此,银行信用过程代表着不同经营资本家之间的闲散资金再配置和剩余价值再分配,而不是资本家阶级中“借贷”阶层资本的贷出与补偿。
即不管货币被用做什么,贷款者仍要求利息支付,因为信用体系已经把借入的货币转化成生息资本,利息可以从全社会所有货币收入中提取出来,而不管它们最终是否会减少剩余价值。
从资本循环中渗漏出来的货币贮藏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实质性不同:后者依赖于无法解释的个人心理动机,而前者是因为资本循环本身的客观原因导致:1、纯粹同循环相联系的贮藏:预防性贮藏,2、同生产相关的贮藏:折旧基金,3、积累的利润,2和3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贮藏,因为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4、与资本周转作为总体相联系的贮藏:马克思称之为“周转机制”,维持资本周转的货币贮藏,作为周转机制的一部分,一些销售收入形成对生产融资要求的临时性过剩
3.利润与利润率
要成为生息资本,工业资本必须放弃循环,失去产生剩余价值的社会能力,而仅仅能够向不同领域再分配的能力。
利息率低于利润率一般趋势的证明:
考虑两个因素:1、实际积累内在周期运动,周期中,两者反向运动,在周期的某些时刻,平均利润率不是利息率的上限,虽然生息资本有重新配置闲散资金的能力,也能吃掉工业资本家的资本,潜在的破坏作用完全在于其相对独立性,2、信用体系的结构和制度性能力
利息率形成上没有反映出社会再生产的客观物质性,不存在自然利息率,仅仅是对总利润的划分,完全建立在其供求基础上
信用也可以不依赖于停滞资金,而直接从信用体系内部创造,信用体系的社会作用一方面是集中停滞资金,另方面还要考虑实际积累的前景,以便配置生息资本。金融机构的负债纯粹可以通过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弥补负债的希望而创造出来,因此,利息率形成同样要依靠预期
三、资本主义以前的货币借贷
1.高利贷与生息资本
生息资本和高利贷的区分:前者由信用体系不断产生
银行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尽管它在再生产中具有不可分割的地位,但有其相对独立性,有时能变为摧毁工业资本家存在条件的能力
2.货币借贷与社会再生产
前资本主义的借贷:很少用于生产性目的,因此偿付不是轻易的,贷款者的目的经常是占有他人土地或获得债务奴隶
前资本主义的货币借贷外在于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资本主义的生息资本同物质再生产保持紧密联系
四、新古典利息理论与最佳契约设计
信息不对称,监督成本高,固定收益可以避免投入高昂监督成本,新古典分析得出的只是一个贷款者对借款者业务了解少的平庸见解
评论:这章非常重要,对于理解信用资本主义时代的很多标志性现象极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比如最近多次熔断的美股背后的上市公司借贷回购股票推高股价的行为和造成的金融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