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冥想盆之小白菜排骨汤
放到冥想盆里的第二种食物,是小白菜排骨汤。 身在北方,论起煲汤之类,当然比不过大多数南方人,尤其是岭南人,不过那一份好吃,即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在脑子里的东西,总是一样回味无穷的。 据说,人爱吃什么,是因为断奶后第一口吃了什么。不知道有几分合理,于我而言,由于太小,对此完全没有记忆,而有记忆以来,觉得第一样好吃的东西,就是小白菜排骨汤。 小时候体弱多病(现在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父母又都是双职工,外加我死活不去幼儿园,于是平时就住在奶奶家,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父母再把我接回自己家。 小白菜排骨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吃到的。那是爸最常做的一道菜。虽然过去很多年,依然记得第一次吃的时候,脑子里面那种震撼的感觉(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才四五岁,见识有限)——青翠欲滴的小白菜,一束一束地飘在白玉一样的碗里,下面藏着大块大块的排骨,因为用心,也因为时间,每一块都被炖得嫩香软烂,只用舌头轻轻一碰,一大块肉就会完整地掉下来,汤也是浓淡适宜,鲜香可口的,上面游着星星点点的油,那来自于排骨深处,略带香气,却丝毫不腻。 当真是一勺入口,眉毛都可以鲜到掉下来。 有些食物,一眼爱上,便是一生。 爸的厨艺确实很好,尤其擅长做各种肉食。妈也是这样,对美食相当爱好。两个人一起生活很多年,虽然在三观方面有很多差异,并且还不小,但这方面倒是惊人的一致。也幸亏如此,让我这一张嘴白白享受了几多福气。 吃过诸多美食,也就渐渐刁起来。别人觉得好吃的东西,到我这里,很少有什么触动。读大学的时候,吃腻了食堂和外面的饭菜,专门买了个小电锅,在宿舍自己做东西吃。只可惜小电锅过于简陋,只能煮菜,不能炒,更不能煎,所以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小白菜排骨汤。还好周边就有菜市场,买食材很方便。尽管之前在家几乎没有做过饭,回想起父母做饭的样子,照葫芦画瓢,做得也是像模像样。每次一做好,都是香气四溢,满走廊都闻得见。 大学毕业,辗转多处。去新疆,去北京。在新疆没有待多久,忙着工作,也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情研究吃食,况且限于当地风俗,猪排很难找到,用羊排又总觉得不是那个味道,于是只好作罢。北京倒是好很多,但公寓不通煤气,只能用电磁炉,虽然饭菜也能做熟,火候总是差了一点,却也从未强求。做不成原版,有盗版也是很开心的。 有得吃总是很开心的。 后来考研,回沈阳。因为个人原因,放弃入学机会,大家都觉得可惜,我却云淡风轻,安安稳稳地过起小日子。人嘛,总要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知足常乐。虽然住在老破小,条件简陋,好歹通煤气,有明火。就这一点而言,比北京又强了一些。反正,作为转世而来的饕餮,只要有明火,能做出来吃的,我对房子的要求,的确是不高的。 让我开心的是还有个大阳台,因为朝南,阳光充足,很适合种菜或者种花草。虽然总是没有外面露天地里长得茁壮,但长出的小白菜,做起小白菜排骨汤来,大小刚好。而且,因为周边既有菜市场,又有大型超市,买到的排骨质量也愈趋上乘。做出来的汤自然也更美味。 那天突然想到,爸应该是很爱吃排骨的。之前从妈嘴里,只听过他爱吃肉。但这又有什么特别呢。作为雄性动物,谁又会特别讨厌肉?最近一直在想之前的事。猛然把它们连到一起,才觉得不断地在发现真相——小时候,爸最喜欢教我啃骨头,经常亲身向我演示;据奶说,之前他做小买卖,第一次赚了钱,也是买了两扇排骨回去;哪怕是吃泡面,他最常买的口味,也是葱香排骨味的……私以为,这些证据,应该很充分了吧。只可惜,作为他的孩子,过了这么多年才知道,还不确定猜得对不对,但如果直接问的话,又觉得有点奇怪,毕竟我是那种比较内敛的人,就算有感情,也不太习惯直接表达,他也是差不多的性格,很多事情,对我从来是不讲的。再加上家里的事确实有点复杂。所以,这点小真相,藏在心里,也就很好了。希望是对的吧。 小白菜排骨汤做起来是很简单的,稍微有基础的人,把握要领,基本都不会失手。当然,肯定还有其他版本,我在这里说的,只是我的家传版——首先,需要准备小白菜、排骨、八角和大蒜,数量上可以宽松一点,喜欢吃就多放一点,不喜欢就少放。八角和大蒜随便买买,质量都差不多。小白菜和排骨却要慎重一点。小白菜不能太大,不然纤维就老了,吃起来不够爽脆鲜嫩。最好要半个手掌那么长,筷子粗细,一掐就汁水四溅的那种。排骨以净排为上乘,最好选红白相间的,那些只有红肉的煮起来很柴。新鲜的排骨口感最好,冷冻的次之。挑选的时候,需要仔细辨别一下。如果肉色发白,不鲜亮,十有八九就是化冻完再卖的。 做的时候,把肉洗干净,冷水下锅,否则会老,再放八角和拍碎的蒜瓣,一开始用大火,水开后转小火,再煮一会儿,可以适量放陈醋(一定要陈醋,白醋太酸,风味略差),不喜欢吃醋的也可以不放,出锅前三分钟左右再放小白菜,盐和鸡精就好,否则小白菜容易煮得太烂。如果放醋,放完小白菜一定不要盖上锅盖,否则在醋的作用下,小白菜的叶子会变成黄色,影响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