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寻找“生母”,被骂白眼狼: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如何才能走出阴影?
作者:芒来小姐
来源: 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01
这两年,有两个词在电视剧中的出镜率很高。一个是“原生家庭”,一个是“母亲”。
《欢乐颂》中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安家》中的房似锦……
这些人物都有一个不幸、不愉快的原生家庭,和母亲的关系更是剪不清理还乱。
她们告诉我们:成年人的苦日子,小时候就已经种下了苗子。
也让人很疑惑:
母亲的影响就那么大吗?
要是被更好的母亲领养,结果会好吗?
周迅主演的新剧《不完美的她》,探讨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周迅饰演的林绪之,从小被母亲抛弃,养母非常疼爱她。
养母很有能力,经营一家大公司,一家人其乐融融、非常幸福。
但林绪之依然活在被生母抛弃的阴影里。
她想知道生母抛弃自己的理由。
为了寻找她,只要有一点生母的消息,无论在哪里,她都会立刻坐飞机飞奔过去;
她到处发寻母消息,只要有中年女性来认领,就会满怀希望的和她见面,即使失败也会继续等待下一次;
尽管连生母的长相都不记得,她依然反复来到当年被抛弃的地方,或者相似的场所,去回忆生母残存的那一点爱。

养母的爱再温暖热烈,也无法填补林绪之被生母抛弃的痛楚。
无数午夜梦回,她反反复复自责:
是不是我哪里不好,她才打死都不见我?
是不是我不应该生出来,她才把我抛弃?
直到一次偶然,林绪之邂逅了程莲生,一个同样被母亲丢弃的小女孩。

林绪之说:抛弃孩子的父母不配称为父母。
从此开启一段救赎之路:
两个心里有洞的孩子,因为找到了彼此,才感到自己在这世界有了容身之处,不再是孤独一人。

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近10万名孩子被遗弃。
很多孩子没有被遗弃,也遭遇了和这些孩子相似的伤害:忽视、冷战、虐待、家暴……
答案是个问号。
02
2018年,江西一名4岁男孩孤零零的站在路边,他的父母刚离婚。
由于父亲在外地,警察带着小男孩去找母亲。
不料,母亲却当场对警察说:
“这小孩我不要了,叫他去找他爸爸。”
她毫不犹豫的走掉,留下小男孩拎着离婚协议书,头上包着纱布,迷茫的站在原地,不哭也不闹,乖巧得让人心疼。

父母都不要他了,无论这是气话还是事实,这一幕都将在男孩心里刻下深深的阴影,成为他往后余生反复循环的噩梦。
“我活着没有意义” “我的出生就是个错误” “我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这些念头一旦萌发,就会不可收拾的繁盛长大。
3月26日,一名13岁男孩因为碰了运钞车,被警卫训斥,一时想不开要跳楼。
他两次站上医院门诊楼楼顶,将两条腿悬空。
只要救援人员走近,他就作势欲跳:不要过来,过来我就跳下去。
或者在楼顶上走来走去,在危险地带快速移动,顶着大风,脚一滑就随时可能摔下。

救援人员找到了收养男孩的70岁老大娘,得知小孩没有上学,亲生父母也不与他见面,便用手机联系了男孩的父亲。
在父亲的劝说中,男孩被救下,但他抱紧消防员不撒手,哭着说:
“千万别让我爸过来,他会打我,我怕他。”
父母本应是孩子最温暖的避风港,在这里,却成了孩子最怕的恶魔。
我宁愿相信,这些孩子的父母只是一时生气,并不是真的不爱孩子。
我也不愿相信,亲生的孩子都要跳楼了,父亲的第一反应还是一顿打。

天生冷漠的人,并不都会因为当了父母,就变得温暖。
他们更可能把自己生活不幸的憋屈,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通过打、骂、忽视甚至丢弃孩子来泄气。
而孩子呢?作为家庭中最弱势的群体,他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承受。
日本儿童学家指出:经历了悲惨虐待和不幸遭遇的孩子,即使当时没有出现问题,未来的某一天,他一定会出问题。
几年前走红网络的杀鱼弟孟凡森,因为和顾客两毛钱的争执,父母没有站在自己这边,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喝下买了很久很久的百草枯。
虽然抢救及时,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孟凡森的父母认为,自己没有虐待孩子,孩子是一时想不开头脑发热。
他们不明白,一次“想不开”的背后,是用多少次寻死的念头堆起来的。
他们更不明白,孩子喝下毒药之前,就已经无数次想象过自己死掉的样子。

孩子的价值是父母给的,即使父母爱孩子,但方式错了,同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活着毫无意义。
更何况有些父母原本就不爱孩子。
03
国内育儿专家认为: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所谓人性教育,直白的说,就是把孩子当个人来看。
孩子会哭,会笑,被关注时会开心,被忽视了会难过。孩子的情绪都坦白的写在脸上,喜怒哀乐并不难以观察。
父母看到孩子的情绪,把他当个人看,会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
可很多父母,自己都没有把自己当个人看,于是家庭关系扭曲而病态:

0-7岁是孩子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如何看待他们,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自己:
有的孩子在现实中无比乖巧懂事,内心却始终有一个空洞。
为了得到父母稍微多一点的爱、稍微温柔一点的关注,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讨好父母。
这份讨好深入骨髓,即使被遗弃、被忽视,孩子也会把所有错误丢给自己,认为“是我不好,父母才打我”、“是我不对,父母才不要我”。

如果父母认可并鼓励孩子的讨好,就会加重孩子的“物化属性”:
我只是个附属品,父母要求我长成什么样子,我就必须长成那个样子。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物品、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他便会把自己当成物品一样处理。
所有缺失的爱,都会变成孩子攻击自己的武器:
父母吵架了,就把自己送上去当撒气桶,任凭父母打骂; 父母长期不和自己见面,就把自己当成没价值的物品,染上恶习自生自灭; 父母遗弃自己,活的没意思,就把自己从30楼丢下去,像处理一包过期垃圾一样。

而父母呢?他们或许是无心的。
忙碌奔波的生活、挣钱养家的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压抑,让他们失去了把自己当个人看的能力,也只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物品。
孩子压抑的伤害太久了,久到自己都忘了有多疼。
久而久之,这些疼痛就会变成伤疤,提醒孩子:
你活着就是个悲剧。
每当低头看到,都会心生悲凉。
04
人的性格特征,与早年依恋关系有紧密的联系。
自幼被母亲抛弃的林绪之无比独立,即使面对唯一知心的好友,也对她抱有若即若离的距离。
过分独立的孩子最孤独。
他们最常见的性格特点:隔离。

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
“依恋是儿童和照料者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
如果照料者(父母)表现出冷漠拒绝,儿童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他人并不可靠,对外界也表现出冷漠拒绝的态度。”
这种态度被称为“隔离”。
隔离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轻度隔离者对外界抱有敌意,始终不相信他人值得信任,像刺猬一样把自己严丝合缝的保护起来;
重度隔离是强烈的自我否定,孩子将自己当成没有感情的物品,甚至寻死,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

孩子自我隔离的程度,取决于照料者给予孩子爱有多充足、持久。
在周迅主演的另一个短片《女儿》中,单亲妈妈成为出租车司机,3岁的女儿在副驾驶座上睡了900个日夜。
顾客们有的同情她们,有人拒绝付钱,更有甚者将单亲妈妈打伤住院。
无论面对着好人还是坏人,年幼的女儿始终寸步不离地在母亲身边。
母亲住院期间,她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对待那些救济自己的好心人,她会懂事的说一声“谢谢”,并且露出笑脸。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母亲高浓度的陪伴,给了她一颗善良的心;母亲无条件的爱,给了她相信他人的能力。

拥有这两种能力,孩子就不会是一个空空的桶,无论吸收多少爱都会不安。
父母的爱就像一个饱满的粮仓,即便孩子长大后离开家,在现实生活中乏力疲倦,也能从中汲取到满满的精神力量。
对于心里已经有一个“空桶”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多少会有后遗症。
这些孩子长大后,寄希望于得到他人的爱、伴侣的爱、社会的爱……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他们更需要培养自我宽慰的能力。
因为这种情感的缺失,潜意识会驱使他们作出各种行为,来补偿童年缺失的爱,或者证明父母的爱。

但事实是残酷的,缺失的爱无法回来,甚至对于一些孩子,父母的爱只是奢求。
那就学着放过自己吧。
过去的已经过去,再怎么补偿也只是蜻蜓点水,不如和过去划清界限:
看到父母的不完美,等于看到自己的不完美,若你能够接受这种想法,就达成了与自我的初步和解。

父母的遗弃和冷漠是原罪,我们都无法选择出生。
但是否肯定自己,却是可以选择的。
当你开始认可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人那样去爱,你降临到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再坚硬的心,也会因为被需要、被认可、被爱,而变得柔软,这个过程或许漫长,却值得你去做。
阴影再大,也有散去的一天。
愿我们都能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
即使历经沧桑,依然心怀希望。
-END-
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
打开淘宝扫描下面这个二维码,就可优惠购买正版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