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不易,亦需勇气(2018.8.26)
活着不易,亦需勇气
或许是还未真正走入社会,未体会人生冷暖,我一直认为“活着”仅仅是一种状态,是最简单、最不需要费力维持的。直到阅读《活着》,我为活着的苦涩唏嘘,为我所抱有的天真感到汗颜。“活着”原来并不像想象中简单。如果生命是大海,活着一定是表面看着风平浪静,海面下暗潮汹涌的状态。而航行在海面上的人,必定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
活着,是与“死”相对应的概念。世间千万生灵,只要尚存一丝气息,皆归为“活”。它不论物种、族群,不论阶级、出身;它不在乎生活的质量;它不管生命以何种姿态呈现,高高在上或是平平无奇,风光无限还是夹缝生存……
瞧,一个多么包容而公正的形容词,不偏不倚得有时反显得冷漠了。看看他给我们的主人公福贵带来了什么!活着,这听上去充满生命的希望的词,让福贵见证了无数的死亡:输掉了全副身家,父亲被活活气死;贫困交加中母亲患病去世;美貌的女儿不幸成为聋哑人,产后大出血致死;懂事的儿子为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身患软骨病无法劳作,女儿过世后不久也离去了;女婿在工地上出了意外离开;孙子跟着福贵回村,却因为吃了太多豆子被撑死;战友春生,受不住迫害自尽身亡。至此,年老的福贵送走了所有的亲人,朋友,孑然一身。陪伴他的,只有一头同样面临死亡威胁的风烛残年的老黄牛,在田间缓慢的挪动。一人,一牛,相依为命,活着。
在描写苦难时,余华的笔触是一以贯之的平淡。没有忿忿不平,没有呻吟咆哮,没有奋起反抗。所有的波折交由福贵叙述,而读者,便与文中调查员的“我”一道,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与福贵的人生共喜共忧。也正是这种淡然的笔触,让我们体会到命运不可对抗的强大与无常,领会到个体在困难袭来时巨大的忍耐力,那是生命的力量。
老年福贵出现在众人眼前时,他正在开导那只与自己同名的老黄牛好激励它继续干活。他把老黄牛看做另一个自己,当做自己的家人、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饱经岁月沧桑的农民群体中保有难得的生动。
论人生经历,在动荡的乱世中福贵所受的苦难千般万种,猝不及防。这些苦,有时代引发的无奈,也有属于小家的悲哀。特定时代环境下受苦的人很多,可痛苦强度如此大的少有。
密集而沉重的打击,一次次毫无预兆的降临。父亲因自己而死,他无助、自责,失魂落魄。身为儿子没能尽孝,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他泪流满面。心爱的儿子突然死去,他发狂震怒,却为了不让妻子伤心,咽下剧痛把儿子偷偷埋葬。女儿去世时,“想哭都没有了眼泪”。在埋葬女儿时对女婿说,自己怎么也会死在他前面,要女婿把女儿身旁的位置留给他。谁曾想,反倒成了最大的讽刺。结发妻子去世后,当他再面临着女婿、孙子的相继离去时,悲痛之余,在丧事的置办等环节中,他显示出对所有程序的了然。此种熟练,包含着多少辛酸、无奈。
他习惯了,习惯了意外,习惯了打击。习惯有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当它变成“习以为常”时。这时,习惯让人陷入惯性,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突破的勇气。“我”在乡村探寻的过程中,见到许多像福贵一样的老人。他们相似:一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农民;穿着一样的朴素,老旧的衣裳;同样有时间打磨而成的沧桑。他们截然不同,“我”所见的老人们,无论高兴还是平静,“时常流出浑浊的泪水”,擦去眼泪时,“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悲苦的生活或许已经消磨了大多数人对生活的热情,他们逆来顺受,对苦难见怪不怪只希望远远躲开,不愿有任何提及和回忆。
而福贵并非如此,他不像其他人在回想起自己的人生时这剩下几句咒骂,相反他能记得人生所有的细节,他喜欢回想过往,愿意讲述,并且能精彩地描述自己。他的故事或许讲过不止一遍,才能至此生动效果。一次次的讲述中,他重复着自己的人生,他在回忆中重生,正面那些曾经带给他痛苦的岁月。或许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福贵消化着苦难,最后坦然面对。他用自己妻儿子女、女婿、孙子的名字创设虚拟人物,以他们的虚拟“功绩”激励老牛;他说,妻子家珍死得很好,因为没留下闲言碎语;他说,按年头算,苦根今年也该有十七岁了……福贵的语气稀松平常,有遗憾,有思念,但显然已经了然。真正的通透方能做到如此罢。他的习惯不是熟视无睹,相反,是获得面对、接受磨难的勇气,找到了包容苦难的方法——活着并感恩美好。
或许有人会说,福贵的一生充满如此多的波折,而这些打击非天灾即人祸,根本不是人为努力可以改变的,如此隐忍地活着,意义何在?的确,福贵能做的对世界的影响,无非是坚守着父亲告诉自己的“发家经”,和他的老黄牛一起将田“耕得哗哗翻动”。何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也未给这个家庭的经济带来多大的好转。
那么,是为了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刻么?福贵不幸中的万幸在于他身边有为他带来温暖与力量的人。生气却还是将发家致富的真谛告诫儿子的父亲;原谅儿子不多加指责的母亲;不嫌弃贫困,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勤劳懂事的儿女。亲人给予的温暖是福贵负重前行时的最强大动力,最深的念想。福贵的一生中,也确实有幸福的时刻。妻子着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儿子有庆机智健康;凤霞找到好归宿,人生乐事让读者心中也得到慰藉,露出欣慰的笑容。然而命运之所以残酷正正在于它为你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却在下一秒无情摧毁,让你以为跨出了低谷,转身却堕入苦海。有多少人就是在这样的断崖式落差中失去活着的希望。春生,多么精明的人,和福贵一起在死人堆里爬出来;抗美援朝时顽强存活。解放后春生当上了区长,生活也开始体面。这个坚强抗争了一生的人还是在文革中败下阵来,因为受不了批斗和家破人亡的痛苦,最终自尽。反观福贵,不向甜蜜过后的苦涩投降已实属不易,何谈享受。
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福贵老人离开我们视野时的场景得到启发。黄昏时分,老人牵牛渐渐远去,他的歌声飘荡在风中:“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歌谣朴实无华,却描绘了人生各个阶段的特征。青年时期斗志昂扬,是拼搏长见识的好时机;中年承担责任,开始为了生计奔波;到了老年阶段,便该回顾生活,体悟真谛。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的时候或许难以领会,身处其中也难免会对自己的遭遇不满、心生怨恨。可只有亲身经过的人,回顾过往,才会发觉自己跋涉过的险途,受过的风雨,其实都在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回顾越多,理解越通透,内心的力量就越强大。便越能与过往和平共处,明晰未来的方向。
一部分人会选择逃避,在半途上选择与“活着”相对的死去。一了百了,是摆脱生活重压最快捷的方法,但同时,你也失去了见识人生无限可能的机会,失去了检验生活大义的机会。死易,活难。每个人在这世上必定要受磨难,只不过有的人风浪打翻,而有的人成了弄潮儿。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很苦,再也无法承受更多,不如放手。可是放手的人,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所有爱着我们的人的责任;不懂得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的哲理。古往今来,历史大书上向来不乏宁可屈辱存活,不愿潇洒赴死的伟大人物,他们满头的血水,仍不低头。因为只有活着,才是希望的源泉。活着,是强者的做派。
福贵也是强者,他是生活的强者。在起起落落中从少年一路走来,他显然不曾屈服。他意识到,人与命运自时光的沙漏开始计时起,便紧紧栓劳,无法独立存在。他不断强大自身,用强韧的生命力诠释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含义。活着,就是为了探寻人生终极意义的前提,是谱写人生篇章的基础。活着的最高意义是心灵的自足强大,而非任何的外在因素。
社会常常诟病年轻一代“玻璃心”、承受能力弱。尽管这是因为个别现象而对整体的不准确定义,但不能否认是,因为小挫折而轻言放弃甚至放弃生命的情况时常听闻。生命权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权力,一旦失去,其他的一切可能、权力无从提起。
福贵的故事,给予我们的不仅是震撼人心的故事,更传递了一种力量。在竞争力愈来愈高的社会中,《活着》值得一读。对于压力之下的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好好思考苦难对人生的意义,思考如何与命运和谐共处的契机。对于正受磨难的冲击的人们而言,或许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带来一些鼓舞与慰藉。
希望有这么一天,当我们熬过自以为熬不过的苦难,体会过人生百味后,也能有平静叙述人生的力量。那时,回想过往,愿我们都能衷心感慨:“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