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达看美国系列和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有感
前阵子看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4本书, 这是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日常生活, 并介绍了很多对美国政治、 法律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第一本以辛普森案引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介绍, 第二本以水门事件和克林顿当选来谈美国三权分立下的行政分支和竞选制度。第二本回溯历史,谈论种族问题的来源和发展。 从立国之初的相互妥协到阿姆斯达号试图以当时的法律依据解决冲突,再到南北战争的冲突爆发 (战争爆发初始原因也并不是解放黑奴, 而是战争结束时找的合理借口) ,到南方对黑人的种族隔离(平等但隔离),再到肯尼迪遇刺促使如平权法案的通过 (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在竞选时也遇刺身亡,促使了尼克松竞选成功上台,但也让他不自信, 导致他放任手下进行窃听,水门事件案发下野)。最后一本主要讲了美国立国时的历史, 以及介绍了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中行政体系与新闻自由的交锋。这4本书展示了美国的政治体系优点缺点并存, 人民为了自由又放弃/牺牲了哪些东西。
看完这四本书后我又看了美国人写中国的书, 两者成书时间也差不多, 均是95-2005这十年间, 中国此时在飞速发展中, 彼得海斯勒 (何伟) 的《寻路中国》 也深切的记录了这一时期农村、 经济开发区的人的变化。 何伟这时已在中国呆了快10年, 沟通无碍,外国人的身份又让他以不一样的角度观察和记录着日常的琐事。 这一飞速发展时期不止有农民魏子淇一家致富之路, 也有高老板办厂的波折起伏,还有打工妹的奔波劳碌。 我很高兴有人能记录下那个时代,也许当时看生活是这样平平无奇,但10年后再来看那些年,每个平凡人都有闪光点,有可爱之处,也有时代所隅于他们的局限之处。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和选择成为了后人对去那个时代的印象,多希望我们现在所工作生活的当下也有人能用笔用文字记录,文字的流传范围或许不如视频广,但时间维度上却是最长的,它最简单最不易丢失的媒介。
中美的zhidu太不一样了,美国立法的出发点就和多数有历史的国家不一样,和传统的东方文明古国更是天差地别。以后在吹嘘对岸的自由民主时还应该告知人们他们放弃了哪些自由,需要忍受哪些自由带来的结果。希望随着民智的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