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今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和您说说话儿。 都有点不敢相信,这已是您离开后的第五个清明了。时光匆忙得一日赶似一日,催着青春年少的人马不停蹄地老去。 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被囿于一座城内,从春节捱到清明,仍不得自由,所以也不能回去看您。 昨天夜里一直心神不宁。在手机里翻到一张十几年前拍的照片。也是这样的暮春,春阳灿烂,江水青碧,您穿着毛衫,仰着头,小心翼翼地操纵着手里的一根细细悠悠的尼龙线,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风筝在江堤上翩跹飞舞,三个小孩子簇拥着您,兴奋地叫着,跳着,笑着,小脸蛋涨得通红,您的嘴角也是抑制不住的笑意,和孙儿们在一起,您就快乐得像个孩子。 再往深里回忆,那天我们应该也是一家老小回家乡祭祖归来。坐船过江后,并没有马上回家,您在地摊上买了风筝,陪孩子们一起放风筝,我在旁边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这帧珍贵的相片。十几年过去了,曾经围着您转的三个小屁孩都已迈进了大学的殿堂,遗憾的是您没有看到这一天。 记得从小到大,每年的清明我都会跟着您回乡祭祖,后来我有了孩子,又带着孩子和您一起回去,清明已成了我们家里最隆重的日子。 春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天地清明。您带着我们三代人一起回归故里寻根溯源,缅怀祖先。在那一片沉睡着祖先和长辈的墓园里,您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来处和归途。只是当时不谙世事的我把清明的回乡祭祀,更多地当成了一次寻花探柳的踏青之旅,我的眼里只有桃花红梨花白,麦苗绿菜花黄。我从未想过,十年后的一个清明,我也会从江城辗转回到故乡,在您的坟茔上献上一束白菊。 这一世父女一场,我却一直无法用文字来抒写您跌宕起伏,艰辛劳碌的一生。我想我其实并不完全了解我身边那个熟悉的您,说来惭愧,您的一些习惯,我居然还是在清理您的遗物时才知晓的。 您喜欢在日历本上记录一些家事,整理出来居然有十好几本,里面记着爷爷奶奶的祭日,十几本里每年的那天都有这项记录。当儿出生那天,您特意在上面浓重记上一笔,荣升为外公的喜悦溢于言表。此后每年这一天,您都会记录,一直到他十六岁那年,您撒手离去才算终止。日历本里还记着一些人情往来,杂七杂八,都是些细细碎碎的日常。亲戚朋友包括我一直都以为您是天生记性好,想不到您依靠的一直就是一只烂笔头。 现在总是想起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有点模糊。但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定格着一幅碎片式的影像,我相信那是真实发生过的。 也是一个多雨的春天,早起推门,夜雨初歇。院子里的泡桐花密密匝匝地落了一地,那一朵朵紫色娇蕊躺在湿润的泥地上,珠泪盈睫,楚楚动人。在初起的湿漉漉的雾气笼罩下,地上似氤氲起一层迷离的紫烟。空气里发散着馥郁的幽香,香里有好闻的蜜糖的气息。那棵高大的泡桐,迎着晨风,依然落花簌簌,纷飞如雨。 你牵着三四岁的我静立花树下,任花瓣拂面,不言不语。就在那天,你教会了我第一首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想我后来对美的认知,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唐诗宋词的偏好,应该就是来源于那一天的启蒙。 谢谢您馈赠予我如此丰厚的礼物,让我对美的事物始终保有一种敏感和敬畏。对一朵花一片叶的欢喜和满足,使我的生活永不乏味,日日如新,日日期待。 您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