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开的读书会
阔别一季,从年前开始,因为在平和代课的关系,长久没有去过。此后又是各种差事,外加上年景,直至如今。虽然是网络的形式,也算解了“乡愁”——城市人在这个时代特有的“乡愁”。殊不知《红楼梦》已然读了七十四回,眼睁着晴雯就要离去,颇有一丝伤感。
谈及“搜检大观园”,说道探春的愤怒,那是对于贾府未来的担心。我又将自己南京之行的冲突告诸众人,我笑着说那是探春一般的愤怒。更是直言,我喜欢的女子不理解我的愤慨,自己很伤感。
临了,在直播间送别了各位同侪,我打开王若琳《一生守候》,顿时一股触景伤情。其实大家都很好,我希望大家好,给他们送去了祝福,希望大家开心。但我自己呢?在昏黄灯光下的我略显寂寥,加之配曲更是如此,并不想因此而睡去,不想就此告别“今日”。
我告诫自己,不要再去看她的状态了,虽然她可能早已把我屏蔽。葛老师也言:相忘于江湖。昨夜噩梦连连,我甚至梦到时光倒转,对第一次湖北行的学生们说:我们会再度相见。一早起来,我知道那是念念不忘。更不应该再给自己寻求烦恼,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但我还是点开了,她最近在家中学习烹饪。一双碗筷,两份心情,自不待言。早间听着窦文涛一众人聊“分手”的话题,马家辉说道:那是嫉妒,嫉妒在她的人生中没有我。多么深刻,甚至于残忍。犹记得深爱着葛老师时,看着她南大的照片,我也如此感叹。在她的过往、甚至是现在,我的苦闷来源于什么?是遗憾?还是嫉妒?我常以遗憾自慰,但事实上呢?或许就像马家辉所言。
这一集,真是精彩连连——当然是于我。马家辉提及一句“相见恨早”,尤为如此。窦文涛也直言,人生有着爱意绵绵,即便最终以悲剧告终,也是好事。可不是吗?见到那碗筷,我想那是嫉妒。
为了了却苦闷,近日又翻开了《论语》。听杨立华的讲述,再读,颇有感触。今早听及孔子“毋意”便是如此,孔子不会臆测,那只会徒增苦恼。我呢?我可以把她想得不堪,我不想如此,这不是君子所为。但又做不到“既往不咎”,做不到切断往事。当王若琳的歌声想起,我才明白自己还是为“过去”所羁绊。但她却早已离开我的人生。不,是我在她的人生中消失了。在人生的这一刻,我提供不了她所需要的。但就如同马家辉所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呢?人生的遗憾不仅有“相见恨晚”,还有其他。
但回过头来,还是希望朋友们能好。有些关心,花了心思不一定换来什么,但为何不用心在珍惜的人身上呢?只是“苍白”的言语,或许也可以给人带来温暖——毕竟双方无所求,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不好吗?
我问陈老师,儒家之“乐”如何寻找呢?他说:知足吧。
或许吧。
大家,希望你们能好。你也是。
Aroundigh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一种与DeepSeek相结合的实景作文课的设想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