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一碗米线里浮沉
自从吃过昆明的小锅米线之后,我也曾在很多个城市尝过招牌里所谓的“米线”,但是远不如在昆明吃的那般地道、酣畅。
米线通体洁白,用米制作而成,长条且有韧性。外地人多听闻云南的过桥米线,而老昆明人自有一套吃法,多是用小铜锅煮的米线。铜锅小而薄,受热快,往锅里添些鲜肉和汤料,煮沸,再抓一把米线放入汤里。
米线虽可久煮不烂,但昆明人习惯让米线在汤水里煮沸之后迅速出锅,既不失嚼劲,又保留了米线独有的米香味。小锅米线中除了添加韭菜,还有一味佐料是必不可少的,昆明当地人称“酸腌菜”,以大头苦菜为原料,腌制的过程中还会添些辣椒调味。
一枚铜锅仅能煮一到两碗的分量,很多小店里,往往在厨房的小窗前站一会儿就能目睹一碗米线烹饪的全过程。米线在铜锅里翻转沸腾,香气四溢,食客们就着热汤,品尝着酸与辣,随后把胃口的满足转换到生活中去。
相比于小锅米线,昆明的过桥米线其实名气更甚,作为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桥米线还有一个极其美好的传说。清朝年间,一位秀才常去城外的湖心小岛埋头苦读,妻子每次给丈夫送饭,都会因路途遥远而导致饭菜凉了。后来妻子偶然发现,鸡汤上覆盖的一层黄亮亮的油可以使汤保持温度,于是妻子就将准备好的米线和蔬菜带去湖心小岛后,再放入热鸡汤中。由于到岛上要经过一座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妻,便称之为“过桥米线”。
我也曾在翠湖边上吃过几十块一份的过桥米线,老板娘端上桌的食材就占满了大半张桌子,米线、豆芽、猪里脊、鸡脯肉、火腿片、豌豆尖等整齐的摆放在小碟子中,正中间是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老板娘示意我把米线推入汤中,再依次加入喜欢的菜。
这是一种比起小锅米线而言较为精致的吃法,倒是很适合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挑个正对街道的位置,一边捣鼓桌上的大半边食物,一边悠闲地看看来往的行人车辆。
在昆明,米线有多种吃法,街头小巷挂着米线招牌的小店抬头便可望见。豆花米线、凉拌米线、炒米线、干烧米线,昆明人的一天,也许是从一碗米线里苏醒,也许是在一碗米线中沉入夜色。
大多数米线的摊位没有很讲究,一方长桌,周围摆上一排小凳子,食客们随时入座。我见过身高不足半米的小孩趴在桌前钟情于那碗米线,也见过年近百岁的老奶奶在摊前点单“小碗米线,多辣”。
大抵食物都不只是暖胃的,更暖心,米线对于昆明人而言,是一种深沉的情怀,可以随意烹炒,又可在街头快意食之,恰似这座城市朴实率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