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书单2:《宅形与文化》
研究对象:风土建筑和聚落
研究内容:民间居住形态基本特征的的成因;风土建筑的演进问题及真实性。
研究目标:提出概念框架
研究角度: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
关键词:
风土:1.与精英相对;2.建筑兼顾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3.一方水土一方造;4.没有把建造和形式区分开。
宅形
序言:宅形并非泛指住宅的外观形式或风格,而是特指与居住生活形态相对应的住宅空间形态,包括布局、朝向、场景、技术、装饰和象征等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宅形”从原始型到风土型再到现代型的演化,是由生活形态和建筑行业的“分化”所引发的。(序言)
原始性(Primitive)和风土性(Vernacular)
民间(与精英相对的)盖房传统可以分成“原始性”和“风土性”两部分建筑。(P2)
“原始性”:在原始性的文化里的房屋显得非常简陋,而事实上建造者的智能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用所能掌控的全部资源来造房子。“原始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对于未来社会无疑也是“原始性”的。在原始社会里,通常人人都可以借助建造活动盖起自己的房子……房屋的形式陈陈相因,忌讳变化……形式与文化的关系根深蒂固。(P3)
“风土性”:当大多数房屋都需要匠人来建造时,就可以断言原始性建筑开始让位于前工业化的风土建筑了。对农夫来说,他不仅仅是使用者,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于工匠来说,尽管此时他们还只是业余的农夫,但这一变化却表明了专业化进程的开始……风土设计过程是一种模式调适或变异的过程……模式调适,就像调节一种程序那样,从最简单的轮廓线和主要特征开始,加入细节,精心推敲。(P4)
风土的特征:1、兼顾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2、一方水土一方造法;3、适应性很强,同一空间形式可以形成不同的场所;(P5)4、没有把形式和建造区分开来。(P7)
创新批判
调适传统的传统走向消亡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崇尚创新,而且常常是为新而新。结果社会变得厌恶传统,风土作为一种过程戛然而止……而在大多数传统文化里,新奇不仅不被青睐,反而会引发反感。
有趣的发现:
与文丘里相同,作者提出了一个——已经被其他领域广泛认可的,但未在建筑领域涉及的——议题。文丘里通过引用艺术、绘画、诗歌等领域的论述证明“复杂性”的存在,并将其引入建筑学;拉普卜特通过引用音乐、宗教、医药、文学等领域的论述证明“精英于平民”这一区分的存在(P2),并将其“理所当然地”引入建筑学。
-
吃空气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5 1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