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笔记《动机驱动情绪调节》
这是一篇简单的导论文章,其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从动机角度研究情绪调节。

这是一篇简单的导论文章,其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从动机角度研究情绪调节。
首先阐述情绪调节过程是动机调节过程在情绪领域中的特例,因为动机过程是由当前状态到期望状态,而情绪调节过程是由当前情绪到期望情绪,所以关于动机的知识体系也能应用到情绪调节中。
然后介绍了动机过程中的设定目标和达成目标两个概念,解释它们两个的区别,并推广到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设定情绪目标和达成情绪目标。
然后就是分为三个部分来详细解释情绪调节中的目标设定、目标追求以及情绪调节过程中两者的协同作用。
最后说明从动机角度研究情绪调节的好处,从基础研究说到应用研究,从个人情绪调节谈到社会情绪调节。
总之,从动机角度看情绪调节很好,很正确。
这篇文章的对我这个新人还是有点冲击力的,提供了一个考察情绪调节的方向。
但是,不太明白这个文章的重要性(仅 3 页,发表在 APA 的 Emotion)难道以前没有人这样想吗?不太理解为什么情绪调节是动机过程?仅是两个都是由当前状态到期望状态,这一个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
好吧,先暂且认为这个基本假设是正确的,然后来看这篇文章 (要不然没法看)。
基本概念
动机调节是通过行动将当前状态转换成期望状态(如,目标)的过程。
情绪调节是通过一些措施将当前情绪转换成期望情绪(如,情绪目标)的过程。分为自我调节和社会调节,自我情绪调节以调整内在状态为目标,社会调节其外在状态为目标。
动机过程分成目标设定和目标追求两个阶段:
目标设定指选择要追求的目标。目标设定的研究关注目标内容(例如人们想要什么?)和什么导致某个目标优先级更高(追求这个目标,而不是另一个)。
目标追求指将行为指向目标。目标行为的研究关注追求目标所使用的方式(策略和技巧)及其选择和实现。
推广到情绪调节,目标设定就是选择情绪目标,个体期望什么情绪?目标追求就是达成期望情绪的目标采取的行为的选择和实施,个体选择什么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实施效果如何?
期望过程模型将动机调节过程分为识别阶段和选择实施阶段。前者与目标设定重叠,后者与目标追求重叠。
情绪调节中的目标设定
情绪目标的设定是情绪调节的开始。
目标指的是期望的最终状态。一个目标可以服务于上层目标,也可以为下层目标服务,不同层次的目标组成一个系统。
上层目标有时也称为 “动机”,反映了为什么追求一个目标。下层目标有时称为 “方法”,反映了人们如何追求一个目标。
在情绪领域,情绪目标指的是期望的情绪,可以是性质上的(如,感到开心),也可以是数量上的(更加开心)。
情绪目标也是多层次的,上层如发现生活的意义,下层如积极地思考。
情绪调节中的目标设定指的是情绪目标的激活,而不是目标系统中上层元素和下层元素的激活。具体来说,情绪目标的激活定义了情绪调节并且将它与自我调节的其他形式区分开来。
情绪目标可以是感到好或者避免不好,但并不总是如此。
情绪目标设定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和决定因素:
• 对于情绪目标设定的内容,人们既有增加愉快情绪,减少不愉快情绪的情绪目标,也有减少愉快,增加不快情绪的情绪目标的可能。随着环境、年龄、人格、性别和文化的不同,情绪目标也可能不同。 • 对于情绪目标设定背后的动机,研究发现人们为了满足享乐动机和工具动机而追求情绪目标。另外,有
研究表明,情绪的评估、信念、标准也是决定情绪目标设定的因素。
情绪调节中的目标追求
关于情绪调节目标追求的研究,大多数关注情绪调节策略的确认、建模和效率,还有一部分研究人们选择某种调节策略的原因。
为了弄明白情绪调节,必须将情绪目标的设定和追求区分开来,虽然在操作上并不总能分开,也因此在一些文章中,它们的效应可能被混在一起。例如,在关于认知重评的研究中可能会把实施重评的效果和激活情绪目标的效果混在一起。
通过激活特殊的情绪目标操作情绪目标设定,引导被试采用特殊的情绪调节策略操作情绪目标追求,从情绪追求中分离出情绪目标设定是可能的。
研究发现:
激活情绪目标可以引起想要的情绪转变,通过潜在地激活可用地策略。‘让人们减少负性情绪’ 和 ‘让人们通过认知重评减少负性情绪’ 效果一样。相反,与自然反应相比,让被试使用没有具体目标的认知重评策略并没产生什么不同。
这说明,一些研究中,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可能归因于情绪目标的激活。
情绪目标设定和情绪目标追求可能各有各的贡献,但最终,它们都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部分。
整合情绪调节中的目标设定和目标追求
在动机理论中,目标的设定和追求是相互依赖的,经常交互作用,联合组成动机过程。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也是如此。
情绪目标的设定和追求是相互依赖的,体现在激活一个目标会自动地激活相应的方法,反之亦然。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双向联系,例如,采用认知重评会自动以减少负性感觉为目标。
情绪目标设定与追求经常交互作用,体现在追求的情绪目标决定了追求的方式,例如,人们要增加情绪同一性,会采用沉思,减少会采用分散注意的方式。
情绪目标会影响方式的选择,反之也可能(还没有得到证明)。
什么推动了这个联系呢?
在调节情绪时,人们会选择效率更高的策略,也有可能选择的是他们认为更有效的。
未来的研究应该确定什么因素塑造了这种联系。学习?社会?文化?
不同的文化,社会,人格之间这种联系会有所不同吗?
动机给情绪调节的启示
首先,动机对研究情绪调节背后的机制有所启示,包括神经机制。一些模型表明,与情绪调节联系的脑区(杏仁核、dPFC、vPFC)反映了评估和行为选择过程。
第二,情绪调节的结果依赖目标设定、追求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
第三,动机角度指出一个新的干预手段。为了促进人们的幸福,可以激励他们去设定可行的情绪目标,教他们坚持追求他们的目标。
情绪调节是个困难的过程。先让人们感受期望的情绪经验,以此来减少目标追求中的障碍。追求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可比追求一个没接触过的新东西容易得多。
注:总是对逝去的留有怀念,对现有的不知珍惜。专心当前的研究领域吧,对于任何方向,只要花下去时间,熟悉之后,都会喜欢的。对于科研初期,努力比选择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