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的成长之路一样吗?
子舒
国际妇女劳动节刚过去不久,它的诞生是为了维护女性权利,而现如今则更多表达对女性的尊敬和赞美。但是,哪怕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的吗?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但是细想日常经常听到的话语,却又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女孩子不要太辛苦”,“考得好不如嫁得好”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都在表达,女性在学业、事业上的努力都不如婚姻对自己的影响大,并且女性的婚姻是对男方的依附。
计划生育后,家中独生女的地位上升,男孩女孩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男女相对比以前平等。但是,在这个年代,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的吗?事实上,许多女孩仅仅因为自己出生时的性别,而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父辈、祖父辈的失望。当她们步入社会、组建家庭,则面临又一层挑战。笔者身边有女性朋友认为,“虽说现在男孩女孩都一样,但我更希望自己生个男孩,这样他会好过很多”。
基础教育阶段,男女生的表现差异不那么明显,甚至女生的学业表现优于男生。《心理学通报》的一项整合分析证实了这一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女生在各个学科上都比男生更有优势,其中语言类学科的优势尤其明显。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估对全美8年级学生的调研显示,女生在“技术工程与素养”中的成绩也高于男生,其中女生总体155分,男生150分。而中国的高考表现中,女状元逐渐增多。在中国校友会对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中,女状元占比从2000年的40%上升到2019年的59.5%,其中吉林、江苏、福建、北京的女状元占比都在70%。在上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用功、耐心、专注、细致,这些特质也使得女生比男生更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阴盛阳衰”的考试成果甚至引起了对“男孩危机”的关注。但事实上,女生的优势并没有在迈出校门后延续。
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男女差异已经有所体现。研究显示,在小组讨论时,女性更容易被打断,发表观点也远少于男性。关于两种性别在小组讨论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美国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许多研究。一项综合了43项研究的分析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谈话中打断别人,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十分显著。而反过来,作为谈话对象,女性比男性更经常被别人打断。不仅如此,女性和男性在团队中的观点表达充分度也不同。杨百翰大学和普林斯顿的联合实验发现,在小组发言共同解决问题、做决策时,女性发言的时间低于男性发言时间的75%。
社团所反映出的问题在职场上进一步体现出来。在职场上,发表观点、做决策、带领团队被视为领袖特质,然而女性更少展现出这些特质,在美国,进入公司高层的女性比例为35%,而印度仅为17%。世界经合组织的调研发现,在拥有大学学位的全职雇员中,女性平均薪资比男性低26%。哪怕不谈升迁,女性在求职阶段便遇到更多阻碍。一项对全国2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男生在就业率、起薪、工作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女生。许多公司认为,从孕期到哺乳期,女性因生育而耽误工作效率、时长;并且哪怕在哺乳期之后,女性将花更多精力在家庭孩子上,因此工作的强度会不及男同事。
公司的顾虑并非没有根据。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期待。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多育儿、家务,和家事打点的责任。不仅父母辈这样认为,往往丈夫、甚至女性自己也这样认为。这样的社会期待默认女性比男性在家庭上投入更多精力,也使得女性在职场上发展的时间平均低于男性。这点尤其体现在对孩子的抚养中——从穿衣吃饭到学习,“教子”的主要任务落在母亲身上。也许年轻一代的父母有了更多平等意识,双方共同带孩子;但目前经常刷屏的文章仍是“丧偶式育儿”。身边经常听到的故事是,妈妈在工作一天回到家后,还要辅导孩子写多门功课的作业。访谈家长时,七八成左右是妈妈带孩子,爸爸的反馈经常是,“这事儿找孩子他妈,她管”。 而在学习类APP的下载中,女性用户(妈妈)大约为男性用户(爸爸)的三倍。
综上所述,女性如果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仅面临着职场上升的性别瓶颈,还有着家庭期待的双重压力。这也使得很多女性在事业上的选择不是lean in,而是后退一步,这样在职场上更容易一些,也更符合家人的预期,减少家庭矛盾。因此,当她还是一个女孩的时候,便可以预见到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尽管她在读书阶段有相对公平的机会,甚至比男孩表现得更优异;但在成年生活中,如果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她将面临比男性更多的挑战;而如果选择在事业上后退一步,她多年来的教育便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社会价值,甚至难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那么,男孩的成长就一帆风顺吗?也不是,男孩们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挑战。比如,社会仍期待男性在经济上承担起主要家庭责任。因此在职场上,他们几乎没有退后一步的选择,只能继续进取、竞争、拼搏,扮演事业强者、家庭保护者的角色。对性别的社会预期还会影响男孩儿的性格,从小到大的社会语境教育男孩要“像个爷们儿”、“男人起来”(man up)。
许多男孩从小被教育“不能哭”,不能示弱甚至流露出软弱。在英文中有个词叫“man box”指的是将男性的态度、言谈、行为方式放到了一个由社会构建的盒子里——它定义了性别角色,男性要遵从其中的规则才能获得被认可的性别身份,“盒子”以外的行为会被认为“不像男人”、“娘娘腔”,继而遭到排挤。 致力于全球性别平等的机构Promundo在2017年发布了第一份关于“man box”的报告,显示美国、英国、墨西哥18-30岁的男青年感到不得不生活在“man box”中的压力。他们感到必须遵循社会关于“像个男人”的刻板要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更少寻求帮助,因为维持坚强、有能力的男性形象更重要。
所以说,男孩女孩并不一样,不仅因为不同的生理构造,更因为社会对这两种性别的角色构建有着不同预期。这种预期渗透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植入在潜意识深层。社会对性别的构建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19世纪的一首英国儿歌这样唱:
“小男孩是由什么构成的?剪刀、蜗牛,小狗的尾巴。这些构成了小男孩。
小女孩是由什么构成的?蜜糖、香料,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些构成了小女孩。”
而在成长阶段的性格发展中,女生担心自己太过强势、像个“男人婆”,或是太顽皮,像个“假小子”;男孩则不想显得优柔寡断,像个“娘们儿”,更不想显得柔弱,被叫“娘娘腔”。而到了事业与家庭需要平衡的人生阶段,女性在职场上“前进一步”会遇到更多阻碍,而男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却很难选择“退后一步”。
怎么样才是“像个男人”(act like a man)或“像个女人”(act like a woman)?是什么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分别应该有什么样的外貌打扮、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社会角色?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和女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社会给性别角色的不同预期,并逐渐迎合或抗拒这些预期的?
也许改变可以从学校开放式的讨论开始,启发女孩和男孩们思考,社会如何构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 is a social construct),而这又如何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认同 (identity)。 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自己对性别的理解,而不是被社会预期所束缚。女孩儿可以有力、勇敢、冲在前面;男孩儿可以细致、温柔、善于倾听。作家Brandon Sanderson说:“我不认为存在所谓“女性角色”——每位女性都有不同的角色,那是她自己的构建。她的角色可以是科学家、妻子、两者都是,或者其他……女性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她的角色;无论选择成为什么,她的力量来自于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我想,这对男孩和女孩都适用。
-
随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2 08:52:40
静水流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为什么会恐惧自由? (1人喜欢)
- 瑞·达利欧:《国家如何破产》 (7人喜欢)
- 中国人为什么很难理解“自由”?
- 保罗·罗默: 为什么说互联网比书籍更重要?
- 素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