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对话 | 睡前小思
人呐,终究还是需要鼓励的——这是我打开电脑时的想法。昨天,当我告诉您“我要回去给您写日记”的时候,您一脸“爱写不写,我不care”的表情,真真是不鼓励人,加上临时插入了一个计划外的电话,便也就拉倒了。而今天之所以过了11点还打开电脑匆匆写下一些漂浮的小思绪,算是自我鼓励吧——“别管神在不在意,我想说”。
说说光环
今天算是第三次和老大面对面。前两次都是您领去的,我全程都是做笔记或干活,一句话都没说(也不敢说,就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连累到您)。
和老大汇报人员情况时,不断被打断,一句话都很难说完的那种。中途还有直接开怼的,虽然没敢说“支行本部定什么编定什么岗,你要真想干你先从分行本部开始吧”,但“销售人员怎么就多了,个人客户经理管800户是个标准吗,那就是戴行长随口一说,改天他说个1000户,那我们还多出几十号人来呢”“这个测算是基于当前业务规模的,我们近年来规模增长都在两位数,队伍增长却没有,如果只按照当前的情况很紧地去配置人员,还怎么有余力去拓新户,怎么去挖潜,哪怕为了未来投资,也得配这些人”“我们的人均效率在人家两倍的水平,完全可以承载这11个净编制增长”这种话我还是敢说的。
对于老大的光环有点点破灭,着装还在其次(毕竟我一个西装配球鞋的人也没资格说一个衬衫边角跑出来的人),可能是对支行简单粗暴的态度吧。明明是说分行部室要承担起专业指导的职责,但工作交流时又说让支行自己去想办法,让我们尽管下指标就成。确实,很多工作,细化到人,我是需要支行根据一些测算来给出方案,毕竟很多人员情况我没有全数掌握。但这并不是说,给个数字就完事了,这和省分行对我们有什么区别?建这个模型,可不只是为了得到 “分析做得不错,我基本对人员情况都了解了”这样一句评价(×N)——我当然知道不错,但比起分析本身,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才是其价值所在。
或许是经过您的转述,平时我了解到的老大都是其高光时刻吧,以至于在现实的更长时间的交流中,会感到原先的光环减弱。之前我觉得,老大是升级版的您,如今我觉得,神就是神。
说说作风
算是昨天电话的一个延伸吧。
还记得之前您举了关于分行信管的一个例子,虽然听的时候会有“您确定不是因为您的职位/岗位的缘故才有这样的待遇”的疑问,但听上去总归是好的,便也就这样过了。
直到,我从支行层面听说了同一个人截然相反的态度。大约就是业务,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客户,因为我听了也听不懂的原因那些原本该归属我行的客户,被挂在了外省。前期各种联系疏通,到最后卡在信管这条线上。分行信管各种踢皮球。支行为了冲季末,让分管行长在最后一个双休(or倒数第二个,电话里叙述比较乱,我基本没插话,时间线部分紊乱,但确定是在那次会议之后)联系了部门主要负责人,被“大周末的你想干吗?!”直接骂了一通,挂电话。支行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尝试着直接联系外省那家分行信管部,想不到居然成了。“这个会开了等于白开!”
其实我没想明白的,对您,哪怕对我这样的小不辣子,这个部门的态度也一向还算过得去,那对作风评价打分者之一的支行,这个部门全然不顾的吗,还是暂时不知道支行也参与打分呢,抑或觉得是实名制打分,手中有矿心中不慌量支行不敢得罪?
作风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实我是不相信人性的,或者说极相信人性(不可改变)的,比起依靠人,我更愿意用有效的机制去约束。
说说杂七杂八
今天感受到老大光环减弱的时候,又想到了您说的100、70、70的人更不稳定的事儿。确实,不稳定。想想,能一直像您那样淡然处之,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另一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是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不知道是近期每天走得太匆忙,还是其他原因,有一些在白天时记得“这件事不是这么回事儿啊”的事情,想着要写或者说给您听,最后都没说,隔了一天两天,连说都不想说了。再往后,是当我发现某些事时,很快就被掠过了,“不用说的,没有用的(可能还有负面影响,比如对我反感之类的)”。我好像有点理解了当时问您为什么档案缺人不和老大要、和人事要的时候,您说“没用”的那种感受。
学会了把一些想法放在心里,是您告诉我的成熟吗?可为什么,一点都感受不到成长的喜悦呢。
您说不喜欢工作,却时常到八九点回,在他人眼中便是对工作的热忱。我想,许多人对我,也存在这样的误解吧。
以上,安。
番外:都等了一天了,零点都过了,都没等来一句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