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
打记事以来,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腊月三十,爸爸都会带着我跟哥哥去上坟,妈妈也总会在这时候念叨:“有祖先吃的,才有我们后辈们的。”自小的耳濡目染,让多年后成人的我在对待上坟这件事情上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得罪了过世的先辈们。
那时候,我们还住在老家,爷爷奶奶的坟头就坐落在村外的一块地里。从家里到坟场不过一里多路,我和哥哥每人手里都拿着些祭祀的东西,爸爸在前面走,我们晃晃悠悠跟在后面,脚底下边赶着路边还要踢踢石子。对我们来说,上坟无非就是给先人们烧些纸钱罢了,至于这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哪有那么多的心思去想。碰上腊月三十的这一次,我们巴不得早早烧完了,回去跟小伙伴们做游戏迎新年呢。
渐渐地,年长八岁的哥哥转去市里的学校上学了,我落了单。遇到上坟的时节,就只剩下了我和爸爸,妈妈依旧是那个准备祭祀物品的人。
再后来,我也长大、入学、到外地求学,家从农村搬进了城市,坟地却从离家一里多迁到了离家十几公里处,上坟的人也仅剩下爸爸一人,但上坟的习俗一直保留着。
现如今,哥哥和我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工作、结婚、生子、成家,每到这些日子,爸爸便开始打电话约时间,当年的三人组又回归了,依旧重复着以前的程序和节奏。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人生就是一场通向死亡的旅行。”无论你生前富贵还是贫穷,显贵还是潦倒,精明还是蠢笨,优雅还是粗鄙,漂亮还是丑陋,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走向死亡的旅程就开始了,历史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交替中绵延。
记得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飞屋环游记》里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在没有一个人能够记得你。”
我想,我们传承着的、延续着的祭祀的习俗,不只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为了后来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