龢园记事 | 版本鉴定里的“系联法” | 2020年4月1日
2020年4月1日,庚子年三月初九,周三,多云
今天南兄的公号里推了一篇文章,是王传龙兄的《古籍登记中的“板裂系联法”》,读后让我感觉眼前一亮。有些疑惑,便通过微信跟传龙兄请教。后来又跟李开升师兄请教了一些问题,收获很大。
我之前学习的版本学,是假的版本学,因为我接触的实物太少了。研三上学期的时候,有个机会去学校图书馆古籍部做版本普查登记,当时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其实不多了,我还是挤时间去了。那次普查登记,有机会接触了些古籍,主要是清中后期刊行的线装的刻本、石印本,还有些铅印本,印象里翻了有280部左右。
那次古籍普查,加深了我对古籍版本、目录的认识。我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是以自学为主的,我所在的学校,研究生课程里没有历史文献学的专业课。工作后我做《书目答问》的排印,遇到高手,就出糗了,也是在豆瓣上。李军兄跟黄晓巍兄在“底本”上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季爷、王传龙兄跟开升师兄,在“实物版本学”上,让我印象深刻。今天为止,我是有点明白“版本学”为什么一定是“实物版本学”了。
之前古籍目录里著录的版本,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系联法”。通过牌记、行款、序跋、书口文字、字体、纸张、开本、钤印、刻工等信息进行版本系联。但是这种系联不能通杀,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有学者在实践中通过版裂、断版等信息判定初印、后印。王传龙兄的文章,让我了解到,通过“板裂系联法”,可以在判定初印、后印本之外,将翻刻、重刻识别出来。这对于读书少的我来说,很长见识。
网络时代,很多便利,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时代的便利,做好我喜欢的古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