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神秘体验入门
《见证者》:训练玩家新认知模式
《见证者》是个被过低评价的游戏,这个还是要从Jonathan Blow的创作哲学谈起。
制作人Jonathan Blow(以下简称“吹哥”)对传统游戏又肝又氪的要素十分反感,尤其是游戏公司的策划者清楚人类的上瘾机制的前提下,把游戏设计得令人欲罢不能。他觉得这样的业界是不道德的(evil)。
在传统游戏里,你的大脑对成就、金钱、装备等符号的反应与你现实是一样的,看着不断往上跳的金钱数和不断丰富起来的道具库,玩家脑里的reward system疯狂趴体,因此你停不下来,只想永远不停刷下去。因此可以说:玩家把现实世界的习惯带入到虚拟的游戏里去了。
而吹哥的游戏设计原理是反行其道的。游戏一开始,玩家要做成百上千道“一笔画”的谜题,而这个一笔画的图腾由一个圆点+一条七弯八绕的线组成。这是训练程序的第一步。

随着游戏的推进,有心的玩家会发现游戏里除了一笔画外,还充满了各种“环境谜题”。这个谜题和一笔画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是●和~~~组成的。但是你要在游戏里不断走动,不断变换角度,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是的,这就是吹哥精心策划训练程序第二步。

到这里还不算完。当你从人工设计的谜题过度到环境谜题后,你的大脑里已经具备一种寻找●~~~图腾的新认知模式/习惯了,有点像我们说的“手里一把锤子,看谁都像钉子”那种感觉。
哪怕你退出游戏,回到日常生活里,这个新的认知模式也会存在,影响你如何感知周遭环境。有些玩家看到玻璃上雨点划出的痕迹,和游戏里环境谜题●~~~十分相似,会变得异常敏感,一眼就看到了。(这些内容在机核专栏里都提到过,去听完整版受益颇多)。
这就是吹哥认知训练计划的终极目的:把你在游戏里训练出来的认知模式给带出游戏,去重新认识游戏外的世界(现实)。
创造新的认知模式,适应它,用它去重新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这是吹哥对神秘主义的个人感悟,但是他表达得太含蓄了,一般玩家可能get不到。我们可以结合他安插在游戏里的录音文件,那些从赫胥黎的《长青哲学》里摘出来的神秘体验文本来考察吹哥的用意。这些可不是随便放在游戏里装逼用的。
神秘体验=模式的转换
电影胶片是一帧一帧快速播放出来的,而人可以捕捉的帧率为10-12fps,超过这个帧率,映像就会有“动起来”的感觉;低于这个帧率,映像显得断断续续的,十分古怪。
这个“古怪”的感觉就是神秘体验的根源,一种摆脱了习惯已久的认知模式,要去适应新模式的违和感。
初修观禅,关注对象是肚皮的“起”和“伏”这两个十分粗糙的【概念】。
一开始要把注意力安住在这个【概念】上很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只觉得肚皮像一块铁板,纹丝不动,很难感觉到这个动态过程。我们好像在梦游一般,行动而无法自知,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动驾驶模式(autopilot mode),这是凡夫的认知模式。
观禅练得越久起伏动作越明显。这个时候开始,观察对象不再是一个简单粗糙的“起”或者“伏”的概念,而是有更多现象层面的细节加了进来:腹部肌肉松弛和紧绷;横膈膜上升和下降。这时,起和伏的通常定义不再适用,而是变成了一个清单,每个清单里的项目都包含了更多的细节。
对这些细节的穷追不舍,就是第三观智往第四观智过度的关键。从这个时候开始,能感受到周身上下或局部有一种更加细微的感受,有的人管这种微妙的感觉叫震动,有的人管它叫生灭。无论叫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才观察得到,且这些现象发生和逝去的速度很快。
练到这一步,Daniel Ingram建议:
①停止观察腹部的起伏感(因为速度太慢了),把注意力转向那些发生速度更快的现象
②use your attention like a machine gun,对这些快速发生又消失的现象进行标记和观察
只要你习惯这个更快的标记速度,很快就能让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成熟起来。
南传的观禅技巧上没有太多超自然的要素,雷迪西亚多在他的教导里也喜欢用动画和胶片“动起来”的原理。顺着这个思路推,如果你的sampling rate提上去了(即适应了快速标记的认知模式/习惯),你所习惯的现实就会开始掉帧了。
我们熟悉的世界是某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习惯让我们所看到的result。
当我们练到能自如切换“模式/习惯”,新世界的大门自然会打开。
© 本文版权归 Dhamma Gee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Dhamma Geek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禅修汇总(8):缅甸六十日(下)V. 2.0 (21人喜欢)
- 2025年になったら本気を出す (2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