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诞辰100周年
查看话题 >为什么汪曾祺写的吃,会让人流口水?
汪先生写吃有名大概源自各位小时候都读过的《端午的鸭蛋》,身边有朋友说,看完那篇文章止不住流口水,一心想着有机会到高邮吃上一枚鸭蛋。
但他写吃的文章可太多了,集结成书不下十本。我读了那本有名的《人间至味》,从吃到吃的文化,只能说,流口水的可不止《端午的鸭蛋》。
看完我在想,他是如何写美食,能让读者跟着一起流口水的?我边读边记录心得,最终把我总结的几条经验分享给大家。
他去过很多地方,对于同种食物在各地的不同有所观察
比如萝卜。他写“我的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也写“我在淮安时,第一回吃到了青萝卜”,还有“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时,曾参加过收获心里美萝卜”,以及“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奇大”。
去过很多地方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是难事,难的是,我们在不同城市吃过或见过萝卜,会有意观察和记录它的特点吗?
爱吃也会做,了解制作过程才有更深的体会
比如豆腐:
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秀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
如果不会做饭,这过程及香椿的细微变化是无法准确描述出来的。
除了家常菜,先生他也非常喜欢发明创造,比如知道茶可入馔,制为食品,知道日本有茶粥,但不知道具体什么样,他便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有一阵子每早起喝自己发明的茶粥,自以为是很好喝。
如果没有对美食的好奇与尝试,这些细节和感受也是写不出的。
他也曾在文中鄙视过袁牧的《随园食单》,说并不喜欢袁子才这个人,因为他的食单做法都是听来的,自己并不会做。可见,会不会做菜,行家通过文字便知。
大量阅读,存疑并提问,自己去找答案
汪先生本是文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他常对文字中提到的美食或食材多有留意,比如他说,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然而有一句读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
他能联想到的葵,要么向日葵,要么秋葵,要么是蜀葵,觉得都不能做羹。他脑袋里一直存着这样的疑问,直到后来读到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他发现作者非常激动地强调,葵就是冬苋菜。
后来自己到武昌,住在招待所里,每一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问服务员才知道是冬苋菜,才算终于把诗中做羹的葵给找出来。
如果不是对美食的关注,以及善于思考和提问的习惯,大概在吃了很久冬苋菜羹之后,也不会想到这就是自己曾经读过的葵吧。
除了存疑,大量阅读也是他能够找到如此多美食素材的关键。
我们知道,素材不外乎外部素材(图书影视文献之类)和内部素材(自己亲历的故事和感受),但个人经历有限,一篇文章的大部分素材还是主要来自于外部素材。所以我们看汪先生的文章里,大量引用他读过的文学作品: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义词。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孔子以“食”和“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脍是什么?杜诗邵注:“鲙,即今之鱼生、肉生。”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鲙”。
民俗风气浓郁的独特时代背景
很多美食和民俗是紧密联结的,如果端午节没有任何传统和民俗活动,只是单纯的吃个鸭蛋,想必也没有那篇生动热闹的《端午的鸭蛋》,毕竟大量篇幅在描写端午当天孩子挂“鸭蛋络子”、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点王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正是这些外地人没见过的有趣风俗,才让这篇文章具有可读性,才让这篇文章成为众多故乡的食物中脱颖而出的独一份。
我以前看民国时期文人的文章,总会感叹他们那时候可讲的故事真多,有很多我们没见过没听过的有趣风俗,随便写写都引人入胜。
但我后来发现,这些风俗有的还在,比如每年9月1日,青岛当地会举办隆重的祭海仪式,在这之后就可以开海捕捞,所以9、10月份是来青岛吃海鲜最好的季节,祭海仪式即便没到现场,隔日的新闻里也能见到详细的描述。
在冬天东北的市场采买冻鱼的时候,也可以顺势描写查干湖捕鱼的盛况,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就可以现场直播了。
有的民俗也赫然在籍,想当素材拿来写的话,只要用心搜集就是了,这不是写不出的理由。只是把内部素材变为外部素材而已,仍是可以利用的素材。
他的美食是追踪溯源贴着文化标签的
我有喜欢的美食博主,吸引我的除了烹制方法就是大量刺激视觉的照片,那给了我一种向往--“我也要做出这么漂亮的食物来”。
可漂亮这件事只是食物的其中一个属性,如果做出来结果差强人意,大概会失望,而博主就像一个坐标,让你一直在追随她,企图做到和她拍给我们的一样漂亮。却让我们忘记了食物本身带给我们的积极感受,比如好吃和它历经千年身上的故事。
汪先生的美食都是有故事的,千百年前谁吃过它,描述过它,如今我和谁一起吃过它,讨论过它,这些食物像是一个穿梭的时光机,人都一茬一茬换了,它们还长这副样子,带着相同的味道,多神奇啊。
读完这些带有文化符号的文字后,每次在吃相同的食物时,会想着原来它身上背负着这样的故事,原来在菜场挑它的时候这么长时最新鲜,原来每当这个季节,它才最好吃……这样,我和这道菜就建立了桥梁,不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我的人生也跟着丰富起来。
所以,读者应该更喜欢看这些有故事、有文化的美食文字,而非单纯的菜谱吧。
说到底,还是源于爱吃
没有爱就根本没有写作和表达的欲望啊,汪先生还是太爱吃了,才会忍不住写出这么多和吃有关的文字。
同样的例子还有蔡澜和欧阳应霁,蔡澜光跟吃有关的书就不下几十本,当然,其中有编辑的重复,但文字量也相当惊人了。
我看过蔡澜的美食书《蔡澜看日本-美食篇》,几乎篇篇都是自己亲身体会,末了还推荐了一堆日本料理店给读者。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吃出来的美食家。
这是吃在异国,都是吃别人做的,他自己在香港也是天天泡在菜市场里的,对每种食材的属性和料理方法相当了如指掌。
食材在这些人眼中都是珍贵的宝物,懂得利用它们的优势,也懂得规避它们的劣势,像对待人才一样,当作“食才”在对待,不是随便煮煮就吃的物而已。
明白了汪先生如何将吃这件事写得如此好,咱们自己自然也能轻松演练。除了大量观察和积累,在保有对美食的爱的同时也亲自上阵和它们产生联结,写出美食文章也不在话下了。
可以试着做些练习:
随便到菜市场锁定一种食材,写一写关于它的故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就一个食物洋洋洒洒写出两三千字来。
素材来源:
1、书与影视作品中关于种植、贩售、烹制以及其他片段细节
2、不同城市此种食材不同的形状、颜色、口味差异,以及不同的种植及烹饪方法
3、自己和它之间的故事,小到描写吃它时的感受,大到描写吃它时和谁发生了什么故事
-
00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8 16:59:05
-
小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0 13:52:49
-
小青定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1 22:17:52
-
短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04:04:03
-
豆友18826288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4 15:16:43
-
家在严陵溪边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8 19:29: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10:16:43
-
豆友19900544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1:36:25
-
江子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7 00:17:07
-
微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5 21:16:11
-
Wiseman Tsu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4 10:46:35
-
la trouvai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1 18:50:56
-
君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8 08:40:57
-
豆友20249067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14:40:4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2 22:06:19
-
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9 09:05:10
-
聂鲁达是我小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14:22:55
-
冰糖柠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0 19:36:01
-
十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8 15:27:32
-
har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1:17:2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1:06: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0:51:47
-
Jol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0:47:14
-
DuLCINE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0:37:15
-
Mil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0:06:59
-
早睡早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19:57:44
-
不装逼的女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17: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