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值得期待的历史正剧
《康熙王朝》是我高中的历史老师多次提醒我看的。虽然自小就喜欢宏伟的大部头,比如《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之类的史诗般的作品。但是由于时间很宝贵,一直都不愿意浪费在电视剧上,而肺炎期间我能够看的《琅琊榜》又已经几乎到了可以背台词的地步,所以就打开了康熙王朝。为了完整的看完,甚至充了个会员,这大概就是一部经典影视作品的魅力吧。 《康熙王朝》是在二月河作品《康熙大帝》的基础上改编的,搭配上神一样的演技的陈道明和斯琴高娃,让人拍案。二月河原作中,一套书分了四个部分:夺宫初政、惊风密雨、玉宇呈祥、乱起萧墙。电视剧却基本上围绕了康熙的人生经历而言开始了四个阶段:少年亲政、勉平三藩、光复台湾、剿葛尔丹。 在这部电视剧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康熙帝。他知人善用、无情帝王,爱面子又无私为国。只当做是一篇影评。 壹 顺治在削发为僧时问玄烨的几个问题让我记忆犹新。 “玄烨啊,朕是个失败的皇帝。你要学列祖列宗,不要学朕啊。” “不管你是和尚还是皇上,都是我阿玛!” “玄烨啊,如果让你做皇帝,你敢做吗?” “敢做!” “玄烨啊,做皇帝要忍受孤独寂寞,割舍人间冷暖,提防阴谋诡计,看破人间善恶,到头来,自己可能落得个孤家寡人,这皇位上有这么多危险,你敢做吗?” “敢做!” “咱们大清啊,虽然雄踞天下,但是北漠南蛮干戈不止,京城内外杀机四伏,朝廷上下忠奸难分。你一旦坐上这龙椅啊,便如同坐在刀山火海之上,想下都下不来。这种皇帝,你还敢做吗?” “敢做!” “你凭什么做?” “皇阿玛六岁登基,如今我都八岁了。天花恶疾我都不怕,还会怕做皇帝?!” 这段对话里,写出了两代帝王的交心之悟。顺治在这部电视剧中,活的颓废但清醒。他心怀天下,但无奈无法继承天下。而玄烨年纪虽小,却见证了一切皇位艰难,仍旧有开疆拓土的勇气和志向。也为千古一帝埋下了伏笔。 帝王在位,没有一个愿意承认孤家寡人的事实。顺治这样做了,面对的是群臣口诛笔伐,是自己母亲的谆谆挽留。他能够舍弃,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 贰 康熙二十多岁那一年,要平定三藩。 藩王继立,压在少年康熙的心头,像是一根刺。他太年轻,太骄傲,不容许任何的不臣之心,也避开自己根基未稳的事实。当时的朝堂之上,大臣们多数主和,降旨诏安、对吴三桂封爵称王。康熙不同意,虽然他从来没有见过吴三桂,但是心中已经知道他是个功高盖主的跋扈臣子,少年的豪情壮志让他对自己祖奶奶许下承诺,三藩必平。 下面是康熙和孝庄的谈判,明显可以感知孝庄的稳重谋略和康熙的少年稚气。 “我告诉你,奏折这东西,是最不能相信的东西。古往今来,多少帝王被奏折所误,直至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我问你,他吴三桂为何上折子?” “这个嘛!他估计朝廷迟早要撤藩,不如自己先请撤。” “不,他上折子,是不想让你准他的折子,是想让你驳回他的折子。好让朝廷放心,好蒙住你的眼睛。” “既然他有如此用心,朝廷更不能养虎为患。” “朝廷已经是重症缠身,对于重症,不可急攻只能缓治啊。对于他吴三桂,上善之策只能是逐年削兵,化险为安哪。我最好等他老死,大家都利索。如果你玄烨再急功近利,那就瞧着吧,不光只是他吴三桂,你哪怕再错一步都会酿成急变!” 康熙当然没有听,他瞒着、藏着、掖着。像是个做坏事的孩子,他心里有谋略有大局,有少年搬倒鳌拜的骄傲,于是平定三藩失败,他引咎退位再度请孝庄出山。孝庄是个奇女子,三代帝王亲政,危难时刻,她都站出身来。丈夫、儿子、孙子,哪一个都是骨肉至亲,可是她心中唯一惦记着的都是大义和天下。 孝庄是怎么说的呢?面对文武大臣,她说: “你们大家都听着,撤藩是我孝庄的意思。皇上是按照我的懿旨去办的。今天,就是有天大的事情有我顶着。关于吴三桂,他是撤也反,不撤也反。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大家应该坚信,我们的大清是铜铸铁打之江山,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勇猛,定能够歼灭叛敌永驻江山。” 皇帝要威权,要威严,要言出必胜。孝庄深谙此道,所以才一定要维护皇帝的威权。 要平定三藩,少年玄烨有自己的谋略,他重用周培公,让他做自己帐中的军师。而周培公此人,却是一代帝王最大的遗憾。五年终平定三藩,周培公是个不二的功臣,但是却被皇帝一语不发的打发到了盛京。盛京,那是满族人的老家,皇帝信不过汉人,用过既弃,不合人情,但却是帝王之道。 十一年之后,中年皇帝康熙再度去了盛京请这个骄傲才子再度出山。这时候的周培公,已经被皇上扔到了冰天雪地十一年,病之将死。 一个汉人的忠服之心,也被周培公体现的淋漓尽致。 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地图,是他竭尽毕生心力给康熙画的一幅“小画”。 叁 光复台湾时,出了个奇人姚启圣。他的官越做越小,言语行为间都是对朝廷的不屑。可是熟悉福建以及平台事宜的,又似乎只有这周培公口中的姚启圣。 姚启圣这样谈论时事: “臣以为朝廷平台当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二者结合,才是平台方略。” “接着说。” “臣以为,朝廷对台湾当坚持三必剿。其一,郑经等人孤悬海外早有裂岛为疆另立皇朝之心,这一必剿首在剿其心。” “其二呢。” “台湾水师所以横行无忌,是因为台湾水师胜于大清。这二必剿,才是剿其兵。” “其三。” “台湾荒蛮之地,既缺银又缺粮,无论军需民用全仰仗与大陆通商。这三必剿,是剿其海陆。” 这是威服。 对于恩服,姚启圣又如是说: “郑经之父郑成功,从荷兰洋毛子手中收复了台湾,可为中华万世之功。这一必抚,便是抚慰其祖上之功业。” “朕愿意。什么加官进爵、筑庙烧香都可以。” “台湾百姓都是内陆血脉,臣料想他们可不愿意和大陆一刀两断成为海外弃子,这二必抚,便是抚慰其百姓。” “民心不可弃,也不可欺。” “这第三必抚,便是抚慰延平王郑经。因为朝廷平台之后,台湾军民人人皆大欢喜,只有郑经一人不欢喜。他从王位上掉下来,成为臣成为民甚至成为阶下囚,这是三抚中最难又最不能不抚的。” “你的意思是,恩威并用、抚剿并用。” “皇上说得好。” 君臣默契,大抵如是。 奈何姚启圣从来看不起满人,但是却愿意在清朝皇帝面前躬身讲一番政略。 耿介忠诚,但是也有自己的花花肠子,这大概就是为官的圆滑。介于正和邪之间的一点保全。 打海战,要用学生施琅。 卯着时辰取胜、皇帝旨意催请的情况下,熟悉海战的门生施琅本人却“风信不到绝不开战。” 站在任何一个人的角度看,都是对的。当初谈判时,皇帝是将攻打台湾的日子一言九鼎说出去的,他是九五之尊天之骄子,说出去的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风信不到海战不能胜,损兵折将,失去的是自己账下的兄弟和兵勇,施琅为了众人的性命前途不肯开战。 或许运用了艺术的巧妙处理,姚启旺连夜组织行刑队,带着刽子手赶赴海边寻找施琅的时候,风信来了。帝王之心,姚启旺当然明白,无论有无风信,都是要开打的。斩杀施琅,是为了镇定军心。 姚启旺这个小老头的诙谐可爱之处便在这里。 “风信来了!风信来了!起南风了,他就在两百里以外,一个时辰内必然吹到!哎你们什么人?” 刽子手面面相觑,姚启旺一旁赶忙解释:“他们他们是我的亲兵!” 弹幕飘荡的都是:“他们是来杀你的,你都不认识他们。” 姚启旺是个有自知之明、会权衡利弊时局的人。也是康熙属臣下场最好的一个,告老还乡,一生荣华却再不握兵权。 无论是权术谋略还是君臣攻讦,这部《康熙王朝》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剩下的女性如苏麻、蓝琪儿之类,如果以后还有时间,也可以写一写。 关注公众号 找回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