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句读书笔记
查看话题 >如何驾驭我们心里的评判表——谈“赞扬与责备”
(来自映心堂咨询师 廖菁)
“人类从根本上是评判的动物”。贯穿我们一生的是一个动态的赞扬与责备系统。我们讨厌被评判,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被评判,或评判别人的环境中。完全真空,不带任何评判的理想化环境是不存在的。
评判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也是人类进化不断发展而来的。初心不改,到现在为止,评判依旧是有助于我们趋利避害的一个“手段”。可以让我们迅速对环境和人际关系作出一个判断,也因此改变或校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更好的融入或脱离某个环境或关系。
01
评判是人类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早在我们还不会说话,还不会模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便已经可以通过接收外界的声音而做判断。家庭评判制度,对我们建立“内心评判表”有着关键性影响。
从童年与父母的相处,到青少年时期朋友的互动,踏入社会职场的鉴定,社交媒体上熟悉或陌生人间的点赞、取关等,这些经历都在不断修正和改变着我们内心的评判表。
人的成长、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可以看作对评判别人,接受别人评判时的态度转变的过程。评判随着环境、经历、社会文化、自身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赞扬产生的内啡肽给人带来的愉悦感,甚至堪比海洛因给人带来的欣快。也难怪在人们忙碌、快节奏的生活中,会产生“夸夸群”、淘宝付费夸人的服务。这些和购买低质量的毒品获得快乐没太大区别。另一个特点也很相似,就是这样的快乐十分短暂。
校园霸凌,网络暴力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而这“无地自容”的羞耻感,会让人感到尊严的死亡,等同于内心的死亡。语言有时也可以致命。

为什么我们总是竭尽全力想要得到认可与赞美,也会想办法尽量推脱,不想受到责备。为什么鼓励与表扬能使人进步,责备与惩罚会容易让人更加迟钝。为什么有的赞扬反而会使人暴怒,或倍感压力,宁可自己制造障碍,躲避赞扬?
我们在评判自己与他人时,是否在使用同一张“评判表”呢?一些人会双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另一些人则相反,对他人严苛,但对自己放纵。为什么会有人吝啬给予赞扬,为什么有的人接受赞扬时反而会感到不自在?为什么别人的指责会让我们记忆深刻,而他人的赞扬却容易被遗忘?
02
我们为何会有现在的评判?由我们的评判往回递推,寻找过去经历了什么,家庭评判与制度是怎样的,现有的评判标准,是否是我们自愿的选择?真的是我们的主观自持吗?又或是父母、周围的环境让我们变成一个没有自主性的僵化评判机器?
通过对评判的检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自省与自我发现,解放更原始和真实的自我。重新建立或找回自己内心的评判表,等同于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助于自我平衡,也能更好的消化来自外界的声音。

评判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与自由,它帮助我们解放自己的感受,利于表达我们的情绪情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承认自己对他人的评判,尤其是负面相关的。
我们是否能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评判,是否勇于承认自己的言外之意是在责备对方?是否在感受到责备之后,立刻戒备用“指责对方”的方式发起反攻?
03
作者从评判的起源开始,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接地气的日常聊天画面。家庭、职场、朋友间,伴侣间的赞扬与责备,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也替我们解释了,当我们受到评判时会出现的各种反应。
评判离不开人与人的接触,这里有对赞扬的责备,也有对责备的赞扬。
有人会觉得,我们像是把简单的日常沟通复杂化了。如果跟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还要这么累,那生活真是太难了。

的确,我们最容易对亲近的人说话时不过脑子。但这也最容易无意识中,对我们最亲近的人造成伤害。一点点的小伤,累积成火山喷发,只能看到导火索,却找不到任何大的问题。想要解决也无从下手,如何拉近关系,缓和关系,变得异常艰难,索性就懒得追根究底,且这个“该找谁负责”的过程,原本就容易又变成一个来回拉扯,相互指责的过程。从而恶性循环下去。
无论是和父母,和朋友,和伴侣,都是如此,这些身边人,被我们视为“自己人”的人,是我们最在意的,尤其在意他们的评判。无论是赞扬还是责备,从他们的口中说出,都远比“外人”来得更有说服力、杀伤力,也更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有时,我们对自己人甚至会用“我不在意你”,来表达“我很在意你”。而这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下,错误的自卫。
“我们为自己的评判而忍受内心的煎熬,不知道我们给他人的赞扬和责备应该让我们得到赞扬还是责备。”
对外人,可以不管那么多,因为无关痛痒,对自己人,又可能因懒惰而想暂时逃避,这样无异于自己给自己埋下一个个地雷,却又不做标记,很可能在未来的某天又踩到上面。

人生像是在走一条钢索,我们端着一根长杆想尽可能平衡地走完,而这长杆的两头,一端是赞扬,另一端是责备,它既是我们评判别人的尺度和标准,也是承接外在声音的载体。它的倾斜会影响我们的平衡,过于偏重任意一端,都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险。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学会,如何更艺术地表达恰到好处的赞扬,和更容易让人接纳的责备,这也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能。

《赞扬与责备》这本书,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地跟我们讨论“评判”,从它的起源,到它与我们生活紧密的联系与影响等。而写书评是对“评判”的评判,读到这篇书评的你,也会产生对“评判的评判”的评判。
所以,有时间不如直接去读特丽 · 阿普特的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与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