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诗人比个高低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我今天还是想给许多诗人比个高下。
诗人那么多,我就主要的一些诗人来评说。李白和杜甫,苏轼和辛弃疾,李商隐和杜牧。
李白和杜甫,还是杜甫更胜一筹。诚然,杜甫深郁之处,李白不能及也,李白飘逸之处,杜甫不能及也。但是我一直觉得,杜甫是不愿写,而不是不能写。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自言臣是酒中仙。”我觉得这个足以说明杜甫的飘逸浪漫之处了。杜甫为了写偶像,特意用了偶像的写法。
杜甫在写实方向上,却有了另一种宏大。李白写大景,好用夸张,但是杜甫写得一种写实的浪漫,这比李白夸张的飘逸更为难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读起来越读越有味道。我忽然想到另外一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的这句,论意境之开阔,应该是“完爆”李白的。
诚然李白可能不想这句上发力,写律诗也不是李白的长处。但是下一句就重回李白特色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我只能说读了杜甫那句之后,这句显得虚了,有点虚张声势的味道。
”但是通过这一比较我想说明,杜甫的写实在表现力上比李白夸张的想象更为令人震撼。
汪曾祺写过一篇《泰山很大》,可以看看。当然杜甫那首《望岳》,初读时我就不是很喜欢里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可以说杜甫后期风很不一致吧,写得大气吗?大气,但就是差点味道,那个“绝眦”夸张起来效果并不是很好。“穷目”,这是我写此文时想到的,其实也不咋地。
如果杜甫没有经历那些事情,或许是第二个李白
再说下绝句和律诗,杜甫简直是天生为律诗写作的人。律诗的众多镣铐,在杜甫手里反而成了武器。谁的绝句写得最好,或许有争议,谁的律诗写得最好,毫无疑问是杜甫。
当然我自己写诗也是风格不定,毕竟能学到他两位的几十分之一,我就满足了。
并不是为了贬低李白,我这样说吧。诗人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他两人在诗歌方面,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古往今来,没有那个人比他们走得更远。但是杜甫的路,更难走。
说到诗人的代表,那必然要说说学者的代表,那必然是苏轼了。没人谁比苏轼更像一个学者了。苏轼琴棋书画精通,普通人学会了其中任何一样,都可以留名古今。但是上天偏心,这么多本事,全给了苏轼。苏轼简直是技能树点满的奇人。
我常说,女孩要嫁人,就要嫁苏轼。苏轼还会做菜呢,况且苏轼还是四川眉山人,都说四川人怕老婆,想来苏轼也应该会听老婆的话。别的不说,那首《江城子》,非至亲至爱是写不来的。
辛弃疾,一个主职武将,兼职词人的词人。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相似,这行最牛逼的人不是靠这行吃饭的。
苏辛谁厉害,这点学界已有评论:“辛之高处,苏不能及也,苏之高出,辛亦能及也。”
我虽然是苏轼的粉丝,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句话确实是对的。如果说苏轼差在哪?我觉得是境界吧。苏轼是个人,辛弃疾是家国。也正因为如此,喜欢苏轼的多,喜欢把自己带入代入苏轼人多,喜欢从苏轼文字中汲取力量的人多。
譬如我,21岁的我,所经历最大的痛苦不过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吧。
这里我还是想说一下,关于苏词和辛词的特点。苏是很明显的以词为诗,这个说起来很微妙。
所谓词,就是长短不一的诗吗?其实很难说明二者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这首词改成诗一点都不违和。但是宋词里面没有那一首词会这样写。宋词那么多,大部分写来写去就那几种情感。
简单来说,诗的作用比词广得多。而苏轼正式开拓了词的人。他让人知道,词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这或许是源自苏轼天才般地玩弄。
旧的东西稍微变一下,就有了新意。貌似很多数学发现都是无意玩弄中发现的
要说辛词,我觉得什么都好,就是掉书袋不好。至少《永遇乐·京口北谷亭怀古》写的就不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好,中间那一串典故,其实没有必要吧。这和我个人的创作理念是很违背的。
最后说说,李商隐和杜牧。我觉得这两个应该是这三组里差距最明显的吧。毫无疑问是李商隐更厉害。李商隐这个人是真的厉害,他是创造了一种美学范式——朦胧诗。这种风格,影响了现代很多诗人。当然,很多人都是为了糊弄人而朦胧,写不来律诗,只好拿现代诗写一堆谁也看不懂的文字。
现代诗里写朦胧诗的也不少,不过我从没把顾城的诗当作朦胧诗去读,相反,我觉得他写得很直白。
不过李商隐情诗写得是真得好,写爱情,又不像写爱情。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女孩能看懂吗。
计算机系的我,自然是接触不到太多中文系的女生,不太了解。而且很多人虽然是这系的,但是基本不搞创作。我有幸旁听了几门,感觉还挺有趣,可是一看作业,真是枯燥乏味。创作都被扼杀在反复挤水的海绵里了。果然中文系才不教人写作,只教人如何品评别人的作品。
不过有一说一,计算机的漂亮女生还不少。男生颜值就很一般,果然是热爱编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