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昨天看完了维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一开始看名字以为是小说,拿到书后才发现其实是散文。 左边是中信出版集团的版本,在序言里译者“于是”非常清晰地写明了书中各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思路有很大帮助。以下是我对各章的总结和记录: 第一章引出女性受到的歧视和经受的贫困。弗吉尼亚假定自己走在名校中,在思考“女性与小说”的问题时遭遇到歧视对待,比如不让走在草坪上、不被允许进入图书馆等,也因此作者开始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当下的局面。落脚点在于女性群体的贫困,历史上的她们由于没有投身实业,而是去“为教会牧师生了十三个孩子”,所以没有财富流传下来,对女性教育事业的投入无能为力。 第二章作者试图解答“女性与贫困是什么关系”。作者来到了大英博物馆,想从书中寻找答案。但令人遗憾的是,女性被男性书写得太多了,而自诩聪明的饱学之士们对如何“定义”女性并没有一致的观点,且自相矛盾,这一部分读来让人捧腹。然而,这里又涉及到很关键的一个情绪——愤怒。看男性作家满嘴胡言使人愤怒,而这些男性作家本身就带着愤怒。他们有些人表面上对女性施以赞美,却恰恰在彰显自己的“高女一等”,他们要充分的优越感。弗吉尼亚说:“我不需要憎恨任何男人,男人伤害不到我。我不需要取悦任何男人,男人什么都给不了我。”这一章的落脚点在于金钱对女性的重要性——使她们不需要再依附任何男人而生存。给她们相同的机会去当兵、当水手、开车、做码头工……充分地参与劳动,赚到足够多的钱。什么时候社会不再认为“女性是被保护的一方”,什么时候男性没有施舍保护的姿态,那时候才可能实现平等。 第三章主要阐述女人写作的阻碍。弗吉尼亚回到家中,在翻阅历史书籍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创作和想象中,她无比尊贵;在现实中,她根本无足轻重。历史上真实的她们是如何生活的,面临什么困境,我们都无从知晓。作者假设莎士比亚有个同样天资聪颖的妹妹、喜欢冒险、富於想像,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根本无法像莎士比亚一样自由书写和表达,她只能偷偷摸摸写作、任人摆布婚事,她备受嘲笑和冷眼,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女性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她会被打扰、被中断、被其它事务牵绊住,以至于无法投入创作。女性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痛苦。 第四章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对历史上有名的女作家写作时的心境进行评论。写到英国的阿芙拉·班恩,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她是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中产阶级女性,她证明了女性也可以靠写作赚到钱,鼓舞了更多女性开始写作。作者认为,女性写作时,会被性别妨碍真诚——会为了迎合别人的意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而“女性小说家只有勇敢地承认其性别带来的局限,才能去渴求杰出成就”。女性创作无规矩可循,要建立新的体系。 第五章着眼于当代女性作品,来分析一本虚构的书——玛丽·卡米克尔的处女作《人生冒险》。那是一本不循规蹈矩、女人会爱上女人、会耍花招的书,这就是进步。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把女性获得金钱、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结合起来。并鼓励更多女性参与创作,作者说出自己的希望:要挣足够多的钱、要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要生活在活力中。抓住现有的一切机会,而不是沉迷于生活琐碎、生儿育女、谈情说爱,又把这些「确实繁琐且很难获得真正经济价值的事务」当作不努力的借口。 总得说来,书读得很值,回味起来能受到很多鼓舞——要物质、也要精神。 *********** 中信版本的插画和注释非常多,排版非常精美,插画的意味虽然很迷惑,但看起来美,送了藏书票和一张明信片。从装帧上看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我这么喜欢在书上划线的人,都没舍得(除了后半段有让人反感的翻译)。 不过有的地方显然排版用力过猛了。比如有一句明明写的是“只想平淡、简单地说一句: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结果排版出来的是放大加粗还要说三遍。 还有我不喜欢中信的宣传,什么“聪明女生的独立方式”云云,实际上伍尔夫从没提到过什么聪不聪明。对所有女性而言,物质和精神都很重要。我也不喜欢被聪明和独立定义。 右边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其实更符合我对这本书的期待。简约、流畅,没有这些多余的插图,没有被频繁打断的段落。我也更喜欢这版本的翻译。送的几张插画卡片我也喜欢。 就,各有千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