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做编剧
一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做编剧——会说话的人都会说相声?
编剧似乎不需要特殊技能,就像说相声一样,郭德纲说过,会说话的都觉得自己能说相声,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这么说,京剧也是门语言的艺术,可真就简单。那为什么还有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吊嗓子,唱念做打去下苦功夫?答案老郭其实也说过。
现在也有人认为京剧是一门角儿的艺术,功夫在人身上,通过常年的基本功的练习和经验的积累,最终量变达到了质变,在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对模式的思考,对天地万物的通感的表达。当然人没了,这门艺术就没了,只留下一个体系,一个供后人瞻仰的墓碑,一个独特的,个性的祭奠仪式——学其者生,抄其者必死。
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准确。同理,相声也是如此,编剧这个职业也是如此。
二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编剧
要想成为一个编剧需要的素质有很多首先。
你是否对编剧行业有好奇心?是否愿意沉浸在无边的书山堆成的坟茔之中将自己埋葬?是否戏剧的理论对你天然的有一种吸引力?仿佛要亲手摘取智慧树上的果实一般,非得亲口尝一下苹果滋味儿?虽然这棵树你需要从选种育苗到栽培养护,十年一开花十年一结果在过十年果实才能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仅了解到了苹果滋味,而且感受到了很多相关的体悟,譬如,山川河流,江河湖海,头顶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参天的大树与微米计小虫儿的之间的连系,净天佛国与血池地狱之间那根缥缈的蜘蛛之丝,而不是什么假大空或者人云亦云。
数个十年之后也许这个想法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已经变味了,毕竟现代社会是个碎片化的时代,无意义的时代,大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于是有些人的建立起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其名曰:“商”或者说“资本”作为本位,于是就有些人开始崇拜起来,信仰起来,偶像经济,粉丝经济,土偶木像,某红某绿的人造物作为信仰缺失的替代来弥补年轻一代内心中的空洞和迷茫。所以,编剧要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因为任何表达都是对这个时代的表达,不管你创造什么类型的片子,都不免的会刻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你浅薄,你的作品就浅薄,如果你残忍你的作品就残忍,文字不会撒谎。就算你装的在真,也是伪。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就怕对自我认知不够先把自己给骗了,毕竟皇帝的新装,哄自己开心的。
想做编剧,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从业者们,请不要自贬身价,去曲意迎合。
这个时代,人会很浮躁,也会很焦虑,觉得无所适从亦不知何往,摆在你面前的只有生存之下的选择题,吃屎难道比吃土更香吗?“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曾经
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变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不愿妥协却又深陷其中的无力感,长此以往,行为失措,人会变成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就废了。
在说说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另外在开篇文章专门讨论)
曾经与一个富二代投资人聊天,他说他以前做影视公司一个黑赌毒元素片子的项目黄了,一个年轻的导演不甘心,还在继续他的那个项目,去边境取材,最后死在了旅馆之中,是自杀,用自己的臭袜子勒死了自己。谁也不知道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我只知道这些自杀的,抑郁的,导演,编剧们,他们随时在崩溃的边缘。生存还是死亡,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问题……
有些事情让人叹息,也许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还有除了资本以外的枷锁。
让我想起了弗吉尼亚·吴尔芙说在《一个人房间》中说:如果一个女儿要写小说,她要有一年五百磅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也许上述所说的有些人性格上有所缺陷,这是自身的原因,但是大环境一定是大家来维护或者说创造的。
下面我想分几期将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第一期:商业性强的类型片。
计划是将一个剧从无到有产生的过程完整的总结出套路来给大家分享。
第二期:想用一个实验性的方式来集大家想法来做一个剧本出来,我也会尽我所能的去动用身边的资源来实现这个本子的影视化。当然版权归所有创作者所有,收入会建立一个基金,鼓励那些勇于创作和表达自我的人。
第三期:做一些艺术性比较强类型的本子,或者纪实性比较强的记录性质的片子。
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或者事情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也正是这件事好玩儿的地方。以后也许会有视频直播,期望达到好的效果。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我是鹿仨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