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对房屋使用面积的思考
90年代出生的时候,房屋某种程度上是居住的产物,国内和其他国家的链接,或者说国民与其他国家的链接还不甚紧密,我们的环境更多的是在于邻居之间,亲戚之间。
出生和成长都在城市较为边缘的我,从小对于环境的认知真的是很浅薄。小时候大部分的亲戚是住在独栋的城中村里面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小就是各家亲戚间串门,一楼串到三楼,甚至串到楼顶几家之间爬的情况也是有的。
平房
相比较之下妈妈这边的亲戚住的情况就稍差一些,是单位大院中的平房,大院里面也有楼梯房,大概7层楼高这样。妈妈对于平房或者比较小的房子是很厌弃的,现在回想可能是小时候被同一个大院的楼房人歧视过后留下的心理阴影。
5-6岁学龄前的的时候就是在外婆家住的平房,没有独立的卫生间,进门就是客厅,穿过主卧到达厨房的建筑,舅舅以前就住在阁楼上。小时候还特别喜欢阁楼,现在想起真是苦中作乐。
独栋私房
爸爸这边亲戚基本都是独栋私房,嫁出去的女儿就另说。三层楼里面,通常一楼作为门面、储藏室或者外租房。二楼作为包含客厅、洗手间的主卧,甚至有些二层就是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格局,对的说的就是我家!
三楼通常是作为半楼房半阳台的形式存在的,因为独栋的私房通常和别家离得过近导致采光问题。我家以前好像还有个院子,虽然没种菜啥的,但是是包围起来的院子。
大概因为从小住的房子原因,不太理解商品房。以至于房价高涨对个人的体会也不够深刻。这次疫情期间被困在大概55平的两室一厅房间时,才深刻体会到小房子和商品房的绝望。
第一:噪音!
这个是最难以接受的。楼间噪音和房间噪音。
楼间噪音某种程度上是我最难以忍受的,穿透力极强,也体现了现代商品房质量多差。疫情期间基本上24小时在家,不幸楼上有2个小孩,他们在家里跑步、跳动、玩闹的声音穿透楼房的时候,真的令人烦躁。有一天特别吵闹让我觉得他们在家打篮球,在邻居群里艾特他们,结果楼下的也发话说以为是我家。可见这噪音的杀伤力。
房间噪音主要是我和父母的生活习惯不一致导致的。房间和卫生间距离过近,水管和流水的声音在21点以后都显得十分大,他们的作息时间是7-9;但我的作息时间是12-02。有时候洗漱的时间真的难以确定。
第二:卫生间之争!
这个最难的就是人有三急。
旧式的房子卫生间基本只有2-4平,所有的功能区挤在一起。即使只有三个人,也时常会发生争抢的情况。
第三:私人空间
疫情期间有时会需要在家办公,我的房间只有6.6平,放了床和本身自带的衣柜后空间所剩无几,梳妆台和办公台混为一体,能整理出来一个办公创作的空间几乎没有。
当然也是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没有能整理更改的空间的机会。
这里还要说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独生子女,从小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包括高中大学住校,就会对个人空间有一定的要求。不太希望自己专心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被打断或者强行要求吃水果喝水之类的要求。
我觉得我父母算不错了,多次沟通后大部分时间能做到敲门进房间,大家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