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英国广播电台育儿讲座中曾说过:“你或许有自己一套标准,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从此就要适应孩子,而不是相反”。
这话不论从生物进化角度还是人文心理学角度理解都是正确的,这牵扯到“关系里的位置”,特别是家庭三角关系。

几乎所有问题都来自家庭的“三个角”位置紊乱了。
看似简单的三个支点:爸爸、妈妈、孩子,却能变化出无数形状,十分复杂。
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个角缺位(往往是父亲),另外两个角无限靠近(母亲和孩子),最终导致孩子承担了父亲部分角色,甚至承担了父母双重角色。此时,孩子成了半个父母,父母或父母一方退行成了“巨婴”。
我有些来访早年就是这样的小大人:
有的还不如灶台高,就变着花样给爸妈做饭,只为他们能在家多陪陪自己。
有的肩负父亲“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从小被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有的想尽办法逗妈妈开心,至今也不明白,妈妈为何一天到晚哭丧着脸。
有的主动辍学,只为帮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因为实在受不了父母为了钱唉声叹气、怨声载道。
有的则不停“生病”“逃课”,因为只有这样,爸爸妈妈为了“照顾”自己才不会吵架、不会离婚
这一切都在说明: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婴”,继而让孩子来喂养的呢?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
缺失有两种,
一是真的失去,父母去世、失踪等, 一是父母人还在,但孩子已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常见的是爸爸缺失,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可能爸爸长期出差,不管不问,不仅不管孩子,连老婆都不管,只顾忙自己的事业或者别的什么。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很可能靠孩子来缓解。
我曾有位男性来访快50岁了至今未婚,依然和75岁的妈妈住在一起。
很久之前,妈妈非常焦虑,到处给儿子介绍对象,可每次最长不超过半年妈妈就会生病,或对儿子女朋友各种不满。有一次,都快订婚了,妈妈突然摔倒在楼梯间,小腿骨折住了3个月医院,儿子不得不陪在妈妈身边,最终和女友也分手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发碰不到合适的,最终也不想结婚了。
他的父母感情很差,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吵,经常大打出手,每次吵完妈妈就抱他去别的地方住,最多住一年,不让爸爸见他。并各种暗示,只有妈妈才是世上最爱他的人。20多年前父母离婚,来访从此再也没见过父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直到今天。
这是非常典型的妈妈把儿子当“半个老公”来养,尽管意识上知道不该这样。儿子也心甘情愿“补位”(这会获得更多的爱),填补了父亲的位置,最终导致家庭三角彻底被打破,角色混乱。

除了缺失,父母还通过以下3种方式让孩子变成“小大人”:
威胁与恐吓 给孩子传递信息:“如果你表现不好,就会有糟糕的后果”。
威胁与恐吓会通过苛刻、挑剔甚至非打即骂来表达,也可能通过自己很可怜来表达。 这是通过激发孩子的“恐惧”来让他们照顾父母。
当一种糟糕体验背后有更可怕的体验,人会本能地选择前者。

自我牺牲 为孩子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放弃自己某些利益,委曲求全。
比如
放弃工作、兴趣,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享受。 并且会把这种“牺牲”传递给孩子知道。
这会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觉得亏欠父母,必须要报答他们、喂养他们。
过度褒奖 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孩子有点小成就、小进步,就过度表扬、赞美、夸张的表演、不切实际戴高帽。不但给孩子过度物质奖励,也让他觉得这样才“更值得被爱”,才是完美的孩子。父母和他在一起就像沾了光,变得很快乐、很开心。加上外界频频赞美,经常被拿来贬低别人的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也会被假象迷惑,进入一种“全能自恋”。
当孩子被架到这种高度是很危险的,他们容不得犯错、失误,更不能容忍失败,否则就强烈地自我攻击,甚至自甘堕落。 他们不得不成为别人的“标杆”,变成满足父母自恋需要的“妈妈”, 也会要求、挑剔父母,就像父母的父母一样。
以上不论哪种方式,都在试图把孩子变成“小大人”,都在告诉孩子:“快来满足我、喂养我呀”。

“小大人”长大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会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人、照顾他人的情绪。
另一个极端是让自己再次“变回孩子”,重新享受母爱。
这个极端充分说明了为什么父母会把孩子变成“父母”的根源:
因为在父母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做孩子”。他们本该享受的自主、自由、童真、无拘无束被客观因素、被父母中断了。他们看父母脸色、给父母赚钱,等长大就会无意识寻找让自己满足的人。若没有,恰好伴侣又指望不上,就很可能从孩子那里补回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童年。

所以,家庭稳定的前提是各个成员必须归位:
妈妈就是妈妈、 爸爸就是爸爸、 孩子就是孩子,
爷爷奶奶就是核心家庭之外的。
打个比方:
父母就像充电宝,孩子就像手机。
若父母总想给孩子充电,一看到80、90格电就慌了,赶紧充上,甚至明明是满格的,还要不停充,这会缩短手机寿命,也会耗竭充电宝,手机也很不方便,到哪都要拖着个笨重的家伙。而手机还有10格或5格电的时候却找不到充电宝,只能绝望地等待关机。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总搞不明白,你的存在是为了给手机充电,而不是让手机给你充电。同时,充电宝没电时,就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电源,而不是设法把手机变成电源。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
“ 认清一个事实
明白一个道理
坚守两个原则
”

这个事实是:亲子之爱是单向的。
就像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不可以倒流,为人父母只能付出,不可以有主观上的要求。孩子是否孝顺正如你自己一样,过了某个阶段自然会有,不必过早让他们报答,变成双向需求。
一个孩子出生于世,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所有的初步认知,都来源于父母,对孩子而言,在他自立之前,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当父母每一次争吵、谩骂、冷战、撕打,孩子都会承受一次精神上的凌迟。这种打击与伤害,对孩子而言,是最残忍的。
当然,父母也不是圣人,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吵架,但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去处理来自家庭的问题和亲子矛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