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解中华:002 日本社会转型经验之考察
日本其复原之能力、崛起之速度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其国家领导力之来源在哪里?其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由何塑造?其教育培养诸多诺奖得主的秘密,又是什么?诸多问题,给中国的警示,有是什么?
导语:
日本社会自近代明治维新以来,接连发动了对华战争、对俄战争,其崛起速度之快,令人惊奇;现代二战之后投降,成为战败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实现经济腾飞,其复原能力之强大,令人惊奇!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其民族心理,为何?他们制定了怎样的复原、强国战略?近年小泉、安倍以日本首相身份接连参拜靖国神社、逐渐恢复、迭代自卫队之规格建制、修宪之意图,其发展目标与规划,何在?
日本其复原之能力、崛起之速度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其国家领导力之来源在哪里?其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由何塑造?其教育培养诸多诺奖得主的秘密,又是什么?诸多问题,给中国的警示,有是什么?

正文
近代以来,吾国社会变革之剧烈与频仍,远胜欧美与日本;国人救国救民之热情之浪潮,不可不谓之高涨;西方他国学说舶来之繁复,国人于此之努力,不可谓不竭其诚;然自新文化以来,对于民族传统抛弃之果决、勇敢,于世界民族中,似亦少出其右者,惜哉!
日本民族古来即学习吾国之文化,珍视纯化其精神实质,稍加改造以适应本土之国情,上世纪8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乃19世纪中叶,自明治维新以来,社会转型成果之显现也。明治维新,有体有用,糅合东西学说,以铸成国家之发展,乃其根本。考验于今日日本社会各个方面,真践行中国文化者,得中国文化之大益者,扶桑也,非今日中国也;然国内各界于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适应性考察、中国文化之生命力问题,至今亦未达成统一意见;皆可于扶桑之近代转型、现代崛起之实践中得出自然之结论,吾国文化之效验,尤待证乎?
01 中国学问传承之特点

吾国文化之传承,少述而不作者,少亦步亦趋者;故而,时地久必变,乃至面目全非。
少如孔子之于周公“述而不作”者,少如颜回之于孔子、曾子之于孔子、司马光之于孔子,南朝梁刘勰之于孔子者也,少韩柳之于古文也;惜哉!
国人之于圣学发展,多有建树,多有一时之教,如孟子、朱子、阳明之学,皆是也。
然而对于后学,易见学派之兴起,不易见万古之一贯。易见纷繁之面目,易成莫衷一是之惑。然而,笔者以为,之于中国学问之今日传承,莫若率先回归孔学六经之统,则其他一切可为矣。既甚得其便,且得其源也。上可通伏羲黄帝、三代之续,下可通百世诸子之学。
后世学人,变革孔子学说者,失周孔之原旨者,不乏其人。
如吴起之于荀子是也;如司马子长《史记》之于《春秋》也;如孟子、荀子、朱子、阳明之于周孔也;皆自立一家。
02日本学问之传承
日本民族,得一语一经则拳拳膺服,其珍视、纯化之精神,亦其民族性之表现也;较之日本,中国文化史上,述而不作者,少有其人也。今日浮夸之风,较之古人更甚,今若当以文化复兴、家业传承为务者,尤当警醒之!
稻盛和夫、松下幸之祝之老师,涩泽荣一之语言,一手《论语》、一手算盘之论,既帮助日本企业家实现家业传承,又可以作为对于日本近代转型之思想概括。

“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同时《论语》也要靠算盘才能从事真正的创富活动。要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保证。”一方面,涩泽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尊重工商业,积极投入工商业活动,创造盈利光荣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他诫勉广大工商界人士信守商业道德,勿忘社会责任,勿忘国家利益:“道德和经济二者必须齐头并进,生产力经济只有在仁义道德的支撑下才能发展,而仁义道德的影响也只有靠经济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光大”,而“士魂商才”是现代日本商必备素质,“如果偏于土魂而没有商才,经济上就会招致自灭,因此要有士魂,还要有商才,而《论语》则是培养士魂的根基”。(引自东方资讯网http://mini.eastday.com/a/180930090456193-6.html)
涩泽荣一之论,非得其理乎?得一而能贯通之,则万事毕矣。徒多足以涉务乎?老子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盖无由乎?
03中国社会面临之任务
中国国际形势上面临着大国之挑战,美国的打压态度、日本的威胁,相当长时间,不会消失;俄罗斯是否真的可靠,这始终是个问题;国内社会关系尤待建设、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课题、教育与国民素质提高、国民性之重塑,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今日中国国际上面临着:集体人格升级、国际信誉度、美誉度之坚实性、可验性塑造之任务。
因而,中国大国崛起,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支撑,文化立足点,为自己的崛起与未来发展,做出具有文化归属意义的说明与背书。这就要求用中国之理论解释中国之模式,并为未来指明方向,表达民族之立场与全民之诉求,此乃国魂之所在、民心凝具之所在;
人才培养格局升级之任务,这个时代对于人才的差异化、人才的创造力、人才的层次感、人才的细腻度、人才的精致感、人才的立体感、人才的层次化,都提出了质的升级的要求;

中国对内建设的任务包括:
以国家的立场,建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调和好各个阶层的关系;体现立国之宗旨、全民之意志;
以文化之视角塑造国民、缔造国魂,满足国家的领导力、国家政治队伍政治素质与政治水平的需要,提高全民素质与文化素养,满足未来世界竞争环境下,公民之国家民族素质与科技人文素质的双重储备;这就要求完成下面的工作:
中华民族文化系统重构:以中华民族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看待世界、标定学术、书写文本,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方法论开展学术研究,建立新时代的民族学术,为世界学术确立中华学术范式,增强中华民族内涵、增加民族性的时代性任务。
为政角度面临:国家治理模式、制度层次的梳理与建构、国家文化战略规划与制定的任务;社会大众与精英、精英阶层内部共识之达成、对于社会与民族的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时代性建构、民族标识性、识别度、区隔度重构;
面临如此重重之重任,其方略疏可为:先梳理自家、看清自己文化之传统;继而梳理文化层次的各方面关系:中华文化内部之关系、中学与现代之关系,中学与西学之关系;再求汇通中西、得一时之新观、创建制度,然后建一代之文明,开一代之风教,可为也。
国人链接自家文脉,迅疾、必要莫若之于周公、孔子者也。其他朱子、阳明之学,亦无有避开周公、孔子之学,而有可通之理。日本古学派之思想精神,非其学说,当深思之。